《诗词与情怀》
赵阳春
流传千古的诗词,蕴藏着诗人的情怀,虽久远,却醇香,虽短小,却意义深刻,让人读起来,却能陶醉于其中。
现在很多人学写古诗词,容易走进误区,一味追求格律,而忽略了情怀,结果写出的诗古板生硬,枯燥无味,然而,某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有学问,故弄玄虚,还特意选用一些生僻字,让人读起来,有点看不懂,没意思;好的诗,必须有生活的源泉,从心中流露出的情感,才是好诗!
情怀是诗人的内心感情和意境,是诗人用艺术的方式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它可以是歌颂的,也可以是委婉的…… 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的友情、爱情和爱国情怀!……
1:朋友情怀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暮春, 28岁的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40岁的诗坛前辈孟浩然乘船东下广陵,依依惜别。
前一年,李白“远客汝海,近还郧城”时途经襄阳,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谒孟浩然。二人虽然年龄相差12岁,但一见如故,谈古论今,互赠诗文,属于忘年之交。而眼看老朋友要去远方,自然伤感,正值漕运高峰的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他目送孟浩然登上船,孟浩然站在船尾向他挥手道别,船扬起风帆,随风而驶,渐渐远去,李白还站在那里看着,一直到不见,足以见证朋友之间深厚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一生好酒,登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知道李白好酒,特意写信给李白,邀他来安徽泾县一游,汪伦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收到信后,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一听,才知道自己着了道儿,当时李白不但没有生气,还开怀大笑,他知道汪伦是善意的,足以见证情谊之深;汪伦留了李白数日,二人把酒言欢,临行时,李白留诗赠别: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别时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水没有情深。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二次相送,前者是李白送孟浩然,后者是汪伦送李白,都是朋友之间的情怀,而给了李白最完美的诗句。
2爱之情怀
公元1086年,王巩从广西回到京城,当时苏轼在京城身居高位,他热情接待了这位朋友,在一次宴会上,苏东坡与柔奴有过一次非常有趣的问答,苏拭知道王巩的待妾在广西陪伴了七年,非常佩服,苏轼问到她在广西生活条件很差,你应该不太习惯吧,然而,柔奴不以为然地回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言下之意,我压根就没想过,哪里好与不好,我只要安心住下来,与夫君在一起生活,哪里都可以当作故乡。从这么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口中,说出了如此见识不凡的话,令苏拭大为惊讶和赞叹,于是,苏拭专门为柔奴写下了一首词,也把她那句充满爱意的回答,写入了词中: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公元1101年, 李清照当时18岁,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李清照和赵明诚情投意合,婚姻是非常美满幸福的,他们二人是在最美好的年纪结下姻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具,生活中的浓情蜜意都融入了诗词之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婚后二年,赵明诚出仕,少则一月,多则一年,李和赵开始有了短暂的别离,那时候书信来往比较慢,离愁、相思之情涌上心头,写在笔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注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生都是用情怀赋词,在晚年时光里,每当回忆起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心中便多了几分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其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她只能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作一改前期的开朗明快之风,显得格外 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含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寻寻觅觅”是动作行为,“冷冷清清”是心境使然。寻觅的结果给予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
3爱国情怀
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赵构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先逃到扬州,后渡江而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袭下,又先后逃往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和明州(州治在今浙江宁波)。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赵明诚罢守建康,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四、五月间舟过乌江时,李清照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再次南侵进逼淮扬,宋高宗仓皇南渡,李清照从少女时代就一直主张抗战,巾帼不让须眉,她在南京居住时,这里的许多历史事件引起了她的感慨,面对金兵进犯,针对赵杨的逃跑路线而气愤,她陆续写了一些诗,从诗中就可以看到她的爱国主义情怀: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以此诗明志,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格调大气磅礴,情感真挚自然,语言工整精妙,生动形象,语意丰富。 这首诗表现了文天祥忧国之痛和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