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茶一味之我见(散文)
作者:季志林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让我给他写一帧斗方,内容为“禅茶一味”,并说要悬挂于书房。我问他这句话是从哪儿来的?他说最先在茶叶店看到过,后来在朋友家也见过。我又问他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他说好像知道一点,反正这句话挺有意思的。
其实我想问他是否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从他的回答中,我感觉他未必知道,也不见得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全部含义。这也难怪,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每个人经历不同,知识面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自然不同。而“禅茶一味”属于佛教禅宗的经典金句,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的人的确不是很多。
历史上,佛教的许多寺院座落在名山之中,其环境非常适宜种植茶树,而茶的清淡之味和佛教的处世境界比较接近,所以僧人大都喜欢种茶品茗。关于禅和茶的关系表述,应始于唐代中后期赵州从谂禅师与僧人的一段对话。
有僧人慕名前来向从谂禅师求学问禅,师问:“曾到此间么?”
答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稍后又有一僧问禅,师问:“曾到此间么?”
答曰:“未曾到。”
师曰:“吃茶去。”
院主见状有些纳闷,于是问道:“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笑曰:“吃茶去!”
禅师在此连续用了三次“吃茶去”,确实十分有趣,耐人寻味,也许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其用意大概是希望众僧人在吃茶的过程中自我悟禅。
而明确倡导“禅茶一味”者则为北宋的圆悟克勤禅师,但他同赵州和尚一样,并没有明确阐述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可能是有意让人们自己感悟。“悟”本身就是禅宗的基本思维方式,让人们从内心去感受和理解事物,“悟”的过程便是觉醒和明白的过程。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禅?禅学中似乎没有作出标准的定义,反而强调不用文字,不要语言,不必点破。禅宗六祖慧能的四句偈语便非常值得深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之心,如果一个人的心是清静的,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禅是一种至高境界,禅即是心:平静的心,真实的心,忘我的心,无欲的心,正直的心,高尚的心……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对禅的认识具体化:
禅是平静的生活。心不离静,心无挂碍,心如止水,心即是佛。
禅是从容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一切顺其自然,不自寻烦恼。
禅是活泼的生活。一旦参透人生,便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站得直,走得正,坚韧不拔,砥砺前行。
禅是快乐的生活。男人砍柴挑水,女人洗衣做饭,儿童嬉笑玩耍,老人安享晚年,干好自己的事就是得道。
禅是高尚的生活。宁静淡泊,少说多做,正直无私,心系苍生,洁身自好,不图名利。
禅是一种精神。
禅是一种智慧。
禅是一种格局。
禅其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禅学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每个人自我感悟和理解才是,我姑妄说之,
权当引玉之砖。
禅学发源于东方,作为一种人生智慧,目前已流传至世界各地 。随着禅学的不断发展,“禅茶一味”这句话后来被广泛解读为禅茶同道,喝茶即为学禅,学禅亦可喝茶。喝茶是一种闲静悠然的生活状态,而禅则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
喝茶是中国人的生活传统,客人来了,第一件事就是上茶,一杯热茶在手,方为待客之道。 如果细心观察泡茶的过程,品尝佳茗的滋味,你会对茶文化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和体会。譬如泡绿茶,先少量倒入开水,摇匀浸泡几分钟后再将开水续入杯中,这样泡出的茶汤味道更好。须臾,泡开的茶叶便分出了层次,上好的芽尖如雀舌一般,安静的沉入杯底,嫩芽微绽,翠绿直挺;质量稍次一点的则稍有上浮,但颜色略微发黄,和沉入杯底的嫩芽相比,显得多少有些不太安分;而漂在最上边的,则是轻薄浮躁的几片残叶,它和身后簇拥沉稳的团队相比显然有些不太协调,人们喝茶时总是先把它吹到一边。制茶是个手工活,再好的茶叶也会有良莠不齐的现象。
泡茶水也很有讲究,古人认为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最差。水质要求活、清、甘、洁,水的硬度要低,不能有杂质、细菌和消毒剂的味道。水温则根据茶的种类而定,通常高温水适合乌龙茶、普洱茶等,能使茶香明显,滋味浓烈;中温水适合红茶、白茶等,能使茶汤柔和,滋味绵长;而低温水适合绿茶,可以使茶避免苦涩,更为清香。
当你面对一杯清茶,静下心来品味人生时,你是否会感觉到,人生如同眼前这杯茶,要经得起烫,耐得了煮,不在乎沉浮,忍得住寂寞,苦涩是它,香冽也是它,滋润是它,绵长亦是它。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禅茶一味”吧?
2024年11月11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