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行 落英正缤纷
文/梧闽
魏晋之际,由于司马氏排斥异己,迫害文人,在政治与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当时的儒家士子、文人墨客,有话不敢直叙胸臆,写的散文,一是论难散文,二是书序之类散文,如王義之的《兰亭集序》,此时身为高管并且是文人的王義之,在政治上的抱负无法实现其鸿图大志,其序文内容,比不上'竹林七贤'阮籍的《大人先生论》那样惊世骇俗,发前人之所未发;更不象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汪洋恣肆般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其序多有玄理之辩,亦有超然物外的泰然,以和道家老庄旨归,亦有商榷佛教'生死之事大矣'之教义…西晋开始的文化在玄学上蔚然成风,这'玄学'之玄,出自于《道德经》的'玄牝之门'众妙之玄…追求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似乎属于道教文化的新演进,但其生命力却没有佛教中国化之绵长,毕竟道家成教的教义理论上不能有缜密的逻辑,思维也无法'自圆之说'…到了东晋,经历'八王之乱'的现实,战乱纷争、苛捐杂税,使得本属儒家出身的陶渊明,面对的官场的黑暗与民众的苦难…他不得不以酒解愁,以梦为快,通过《桃花源记》展现心中的梦乡'朔方',孔子云:'苛政猛于虎',看着民众纷纷南逃不毛之地,流窜僻壤之乡…也许那儿虽然不知秦汉魏晋,却可能是一个可以休养生息的好去处…酒可以解愁,而醉可以做梦…近代德国哲学尼采的'酒神精神',早已经在东晋陶渊明身上体现了…其诗文往往有'众妙之玄',也玄之又玄也!
陶渊明原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一生仕途不达,曾做过5次官,最后一次是在家乡附近当了彭泽县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时间…有一天上级督邮前来视察,有人提醒他'应束带见之',并准备银两行贿讨好…陶渊明本来两袖清风,捧禄就那几亩的公田,一听心里不高兴,气愤而云,督邮算个什么人物?'乃乡里小儿',我能为五斗米折腰吗?…就这样,他毅然辞了这个县令,回老家归隐去…
返乡后,陶渊明过着儒家的提倡,那种'耕读生活',虽然生活上并不富裕,但精神上是自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摇摆以轻荡,风飘飘而吹衣',此间为撰写天下第一散文《桃花源记》积累了生活…与夫人翟氏过着'夫耕于前,妇锄于后'的农耕生活,归田之初,有'方田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柳榆荫后檐,桃李满堂前',陶渊明爱菊,在东篱边种了不少菊花,写的《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喜欢喝酒,朋友来访,人多杀猪羊,人少则宰些鸡鸭鹅兔,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邀客同饮,一醉方休…不过他总是先醉而云'我醉欲眠卿可去。'醉态不错…义熙四年,他那八九间草屋失火,他夫妻和三个孩子只好逃至江边船上寄住…生活变得困难起来,如逢丰年,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畅饮,劝他继续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原君泊其泥(同流合污)。'他醉后露真言:'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錾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美意…然而,由于没有退休金,几个子女嫁娶分屋另立,他的生活窸窸窣窣,越来越贫困了,也不免上门向朋友借货过日子…
虽然早已经坠了'青云之志','穷且愈坚'的他活下来,到了东晋的下一个朝代'五代十国',他的家乡属于宋国,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慕名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了几天时间,起不了床…叫大儿子接客,扶他上厅…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淡然而说:'潜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赠很多梁肉酒礼,被他挥而坚拒…不吃'嗟来之食',末了,檀道济只好悻悻离去…一位老县令,喜欢又玄且醉的文人…辞官回乡32年,晚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却有丰富妙绝的诗'酒',传下来,传到至今仍然令后人经常'陶醉'。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潜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第三首最后两句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了他的生死观,有道家的'顺其自然'玄学精神!
后记:'陶醉'一词,搜狗百科,这样解释不够深入,仅仅用唐诗人唐崔曙的《九月登仙台》诗句'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晋朝是在隋唐之前,写的这诗句显然因为追念东晋的陶渊明,即陶潜老先生,他曾经任彭泽县令,也是诗句中的'彭泽宰',陶渊明在'天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乡村傍晚饮酒待客',也喜欢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惬意,让后学的儒生士子,有一种向往归隐田园的动念,'陶然共醉菊花杯'…象陶渊明那样,在东篱的菊花边,邀约几位哥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的诗句),或者在江畔塘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的诗句),岂不是人生几何,对酒当歌的仙台场景乎!所以,本文落题的'陶醉'恰恰是陶渊明的真心向往…此乃'陶醉'的文化由来!
【附文欣赏】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