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痖弦先生相识
庞进
2024年11月9日晚,我参与了线上举行的“痖弦先生追思会”,聆听了多位女士、先生的缅怀发言,和对痖弦先生诗歌代表作《红玉米》《盐》《秋歌——给暖暖》等的深情朗诵,很受触动。
1995年,我作为陈忠实率领的陕西作家三人团成员之一,飞抵温哥华访问,受到了邀请方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的热情接待,认识了加华作协的诸位领导、师长、文友。到了2007年,当妻子选择到加拿大生活、工作获得通过后,温哥华就成了我们的登陆落脚地。在我们落地不久,7月28日,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举办了欢迎餐会,在这个餐会上,我认识了痖弦先生。
到温哥华之前,在台湾出了名的诗人中,我听说过有一个叫痖弦。到温哥华后,才对痖弦先生有了一些了解。先生祖籍河南南阳,生于1932年,是我们这些出生于1950年代的人的长辈。当过兵,随军到台湾,后长期供职于新闻、文学领域,创立诗社、发行《创世纪》诗刊、发表诗作、出版诗集、编辑文学大系、任《联合报》副刊主编……
欢迎餐会后,8月11号和12号,我又应邀出席了加华作协举办的以“离而不散——跨世纪的加华文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华人文学研讨会,再一次见到了痖弦先生。先生在这次研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提出了中文的凝聚力问题,他认为在这个地球上,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使用中文的华人,中文就会成为一股凝聚力,通过中文的胶合,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华人就能走到一起。
在会议期间的交流中,痖弦先生了解到我供职于西安日报社,一直在做编辑副刊的工作,就笑着说:“我们是同行啊,我退休前在台湾编了二十多年副刊。有人说编辑是给人作嫁,在我看来,编辑是个成人之美、成事之美的事业、伟业、勋业,优秀的作品都有编辑的付出,杰出的作家都有编辑的助力。”会议结束时,痖弦先生约我到他家做客,说过几天给我打电话。
2007年9月18日,痖弦先生的电话打来了,告诉了我他家的地址。于是,我从租住地出发,倒了两次车,才找到痖弦先生所居住的属于大温哥华地区的一个叫三角洲的地方。见面落座后,痖弦先生赠我一本新崭崭的《痖弦诗集》,我则将我著的《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赠他。我们的书都比较厚。记得痖弦先生翻阅着我的拙作,说:“你这个不容易,一般作家只能写文学作品,你这个是进入了文化研究领域,龙凤是咱们民族的图腾,值得花大气力研究。”
痖弦先生家中挂了两个镶有书法作品的镜框,书法作品均是台湾书法家董阳孜的笔墨。一个为拙拙的隶体,悬挂在客厅的墙上,内容是屈原《九歌》中的句子:“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一个为遒劲的行草,挂在客厅的门额处,内容为两个字:“桥园”。这显然是斋号了。为何取这两个字呢?后来才了解到,痖弦先生已故夫人名叫桥桥。
在痖弦先生家中,还见到了一个有古代人舞龙图案的瓷盘,和一个绘有彩凤展翅纹的笔筒,征得先生同意,我将这些都拍到了相机里。
记得那天痖弦先生和女儿,是用热腾腾的火锅招待的我。
痖弦先生溘然离世,将丰厚的精神遗产留给了后人。大家诵读他的诗文杰作,缅怀他的贡献、功德、格局、影响力,感慨他的儒雅、温暖、智慧、风趣,而在他的所有传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晚年创办《华章》,为之写的《开幕词》中的一段话尤其有现实意义,也尤其值得我们这些文化人为之努力 ——
“如果把全球各地的华文文坛加在一起,在一家亲、一盘棋的理念下,我们就有足够的条件为世界华文文学描绘一个新的蓝图,集纳百川,融合万汇。 把华文文坛建设成世界最大的文坛,谁曰不宜?”
(2024年11月10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庞进文集》(一至二十卷)等著作五十五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