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爷爷那些事》
一一金枣树的前世今生
文/马京太
我家有棵金枣树,是由我爷爷亲手嫁接而成培育长大。流传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所接果实呈长枣状而称之为金枣。而实际上应当称之为金桔更为确切些。但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我们所见到的桔子都是扁状圆型的,而且都是从南方远道贩运而来,很是稀奇,尝到它更是罕事。然而长型小枣则是我们家乡的土特产,房前屋后司空见惯,若要品尝举手之劳便得。因此,我从小听到的关于它的名字便是金枣树,结的果实是金枣而非金桔。这种称谓已经铭记于心了!
今年的金枣树,是个盛果年。所结果实既多又大,足有200多粒。这对于一棵树冠直径只有一米多一点,树龄却有六十多年的老树来说,已是难能可贵的了。这也是自父亲去世后,经我管理的十多年来,所结果实最多的一年。
望着挂满金黄色硕果的小树,我恋恋不舍地从众多已透出成熟的果实中,小心翼翼的进行依次採摘。一边採摘一边默默地在口中念叨着。当我数到120的时候,枝头果实已是稀疏减半,留在枝头的大都呈微黄轻绿色了。然而,伴随着採摘,那股诱人的浓郁的酸中带甜的扑鼻清香,却四溢开来,而且气味越来越浓,直逼肺脾。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清爽甘冽,鼻通窍顺的独特味道!这也是我家的这棵金枣树所秉持的南方金桔所不具备的独特属性__甜中带酸,余味回甘!挑选些送亲友品尝,那自然是惯例,更是常事!
我家的这棵金枣树,是由我爷爷培育了几年的香橼条与家中原有的一棵金枣树的枝条嫁接而来。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根深蒂固。原来,由于我家的那棵老的金枣树,至于多么老,我也说不清的,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早就有了它的影子。这棵树每到春天的清明前后就要从屋里移到院子里,而到霜降时节就又要移回屋内。这是因为,金枣树不耐寒的缘故。说是“移”,却是一项需要几个成年人,在爷爷的具体指导下,将两根扁担绑定树盆与树身,才能将那棵树冠近两米,树盆直径近一米的大树,缓缓地抬起,慢慢地移动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每次搬移都要呼朋唤友兴师动众。而每当任务完成,来帮忙的邻居,自然也会得到爷爷的奖励:每人一把熟透了的金枣(大约有六七粒)。邻居们手里攥着金灿灿的金枣,身上带着诱人的香气,一边谈笑着一边各自离去。
可能是因为随着爷爷年事已高,管理也渐渐不方便的缘故。又加之每逢移至屋内,树冠就占了大半间屋的空间,我睡觉的床头也被树冠侵占了领空。爷爷才萌生了嫁接一棵小树,淘汰大树的念头。在我的童年时光里,让我有幸见到了它的实施转生过程。我现在从父亲手中接过管理的这棵树,就是爷爷选择了那棵大的金枣树的枝条,嫁接在香橼树条上而获得重生初长成的!
时光易逝匆匆过,岁月无痕催人老。小树在爷爷的精心管理下,抽枝发芽,枝繁叶茂。记得在爷爷的弥留暮年,已是树冠成型,开花结果了。这时我家同时拥有这两棵金枣树。让左邻右舍甚是羡慕。爷爷也由于众人欢声笑语的赞誉,岁月苍桑的脸上闪亮出夕阳下的光晕!
爷爷去世后,父亲接过了管理权。然而,父亲却是个酷爱读书写字的教书文人,对玩花种草却是个外行。因此,对于大树一年两次屋内屋外搬动难的困境,父亲选择了送人,只留得小树以作念想。然而,由于管理不善,不到两年就传来大树枝叶凋零,枯萎衰竭而亡的消息。这让我们不无遗憾!然而小树的命运也是几经周折命途多舛。
记得,那是在近40年前的一天,我与妻儿一起回老家度周末。我发现金枣树被父亲从花盆中挖了出来,斜躺在墙根处,树叶已开始萎蔫。经询问才知道:是因为父亲不喜赏花,加之近几年这棵树结果率很低。又由于小树渐渐长大花盆渐重,移动花盆成了父亲的一个负担,便产生了要抛弃的打算。于是,我便告诉父亲:我可以带到我的居住地管理,如若弃之实在可惜!这时,我十几岁的儿子也对爷爷说:那就交给我吧,我来为它浇水施肥!于是,下午这棵金枣树就随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居住地。回到家,我与儿子迅速为它剪枝培土,浇水施肥,小树又获得了新生。而且一直陪伴我到调整工作到县城。但由于居住房屋空间小,盛不下看似小巧的它,无奈,金枣树又被送回到了老家。而这时的父亲,不但没有嫌弃,而对这棵小树有了怜悯之心。浇水施肥,剪枝除虫关爱有加了!这棵小树又陪父亲度过了近十个春秋。小树用它独有的枝繁叶茂,花开花落,年年硕果的馈赠,像是以此来报答我们的养育之恩!
202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