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氤氲芳草地
文/高军
许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不能忘记那一个鲜活的早晨,当鸟儿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我从陕北出发绕道长安又辗转去了乾县。此行,思想上收获颇丰,也给我的人生阅历板上增添了一些温和的暖色。而这,得缘于一个人,她有一个代表了她的理想与追求的网名:芳草地,她也有一个诗意而大气的真名:张芬哲。她是一个老师,艺术地说是一个园丁,要不咋叫芳草地呢?她也经营着自己的一片芳草地。她有一个学习班叫做”芳草地辅导班”,这是她自己的挥洒汗水植桃育李的芳草地。此次奔赴,是她和几个文友组织了一个会,出资邀请了很多人,有人物,也有我这样的闲散人,总之是热热闹闹,甚是愉快。
那一天,我们去了乾陵,就是那个武则天与李治的最后的家。那一天,我像个小学生一样跟随着她,跟随着他们,一起随行的还有许多人,有杨生博老师 、史飞翔、柯林、丹凤晒晒、多多、无言、马刚、莫非、屈丽……反正是很多人。还有些不知道名字的人,深表歉意,在此鞠一躬吧。那几天她很忙,要对接酒店、旅游景区、租场地、准备发言稿……总之是里里外外的忙乎,不亚于做一个婚嫁事务那样的忙乎。此处需要提到一个人,就是她那朴实可爱的老公,开着他的那个普通的车子,一会儿要去接远处来的客人,一会儿又要去买东西……不时的还要陪客人聊上几句,当然是在车子停下来的时候。反正他一直笑,是那种一看就如秋天高粱、向日葵一般的笑,我不知道这个比喻恰当不?反正就是那种质朴的样子很‘亲民’反正我很喜欢他。当时我也在想:这一定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不仅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能经营出不一样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让人劈面就能感受到那种温暖的强大磁场发出的吸引力。
我这人比较喜欢吃,也喜欢女人们,记得当时就是一直吃一直吃,除了吃之外就是给女人们拿个包包,拍拍照什么的……体验了一把古代人那种跟班小厮的待遇,我把这当做是一种享受。后来分别的时候好大哥丹凤晒晒打趣地对柯林说:“还是你有办法,就他这桀骜的性格让你这几天调教的很温顺,不仅没有喝酒,还给你们拿包包, 很乖的样子嘛”。那时候我好酒,很瘦,一些兄弟们出于好心让我不要多喝酒,我也很乖,没有主动的去张罗着喝酒,这时候张芬哲说:“让他喝嘛,这么多人志同道合在短暂的一起不容易,难得快乐嘛。”而且她还总是抽时间给我倒几杯。虽然这事也过去了多年,现在戒酒后的我想起那时候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如沐暖阳,温暖相见的时刻也许一直会让人温暖下去,并且在未来的路上还会向着光的方向走……有一个歌词这样写:……当风吹动着带走每一个过客,瞬间消失在夜色,我会向前跑,朝着光的方向跑,抛开所有的喧嚣,越过流言和嘲笑,寻找生命的闪耀........离开的时候,他给每个人送了一份礼品,我带回家的时候,我那好嘴的儿子吃的不亦乐乎,由此也给我的心灵带来很大的愉悦。食物虽然是普通的食物,但是把最有意义的吃的给我的最爱的儿子吃,这本来就是别一般的意义,在此谢谢食物以及送食物的人。
时间往前推一点,那是在西安的时候,也是与几个朋友相聚,张芬哲从乾县过来了,风尘仆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很普通的一个妇女,说话也不是很多,但是端庄慈祥的外表掩不住骨子里透出来的倔强,睿智,略显沧桑下那种成熟的美,别样的盛开。我们在夜色里去了一趟茶楼,在那温柔如玉的灯下,在那善解人意的茶中,大家也是打开了情绪,其乐融融地谈笑在一起,她说了许多话,理性而不失珠玑,时而像个长者,时而又像个小女孩,生动,有趣,烂漫无邪,张弛有度.......当时还跟柯林两个人作诗添趣。有点遗憾的是那些诗如今也找不到了,只留在记忆里的那一抹粉红让人回味,让人时不时感受到生命的诗意,活着的美好。
在这落叶即将消遁,雪花即将来临的时刻。我还是愿意挽留,把它们挽留在这个季节里。回不去的不只有少年,还有落叶,还有风,还有记忆……张芬哲自小有一个朴实的理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可是,就这个理想,一路走来也是不易啊。在她十数年的执教生涯中,可谓是泪水多于欢笑,但是她坚持下来了,我想这就是信仰吧,这就是热爱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是头破血流也要到黄河搏风打浪,撞南墙坚韧不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吧,正好是一个新旧理念交替、碰撞的年代,南方的风吹的北方的土地也是燥热难耐,于是好多年轻人就去了南方,且发了大财的也比比皆是。可是要留在故乡的土地上去做喜欢的事情,不仅要耐得住自己内心的不甘与寂寞,还要顶着乡民们的说你没出息的闲言碎语。但是张芬哲坚持下来了,为了理想为了信仰,当然也有其他客观的因素。想想那时候,一个老师,一个月不到一百块钱收入,还要自己吃饭……那种艰辛、寂寞、冷自是不言而喻。我也做了一年多的老师,感同身受那时候的无奈,后来主要可能是年少轻狂的原因吧,我逃离了。记得她的微信里圈里有董什么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要像黄土那样,在哪里,都能孕育万物,只要春风化雨,禾苗必将破土而出。一把黄土就是一个希望,一个梦想。”不记得在什么地方听说过她因为要去考教进修,正是怀孕期间,那时候的交通可能不太方便,路上的车马劳动致使流产导致大出血,后来几经波折,进修的成人师大数学系毕业证拿上了,可教师梦还是没有实现,想想这是多么痛彻心扉的遭遇啊。后来她就去做代课教师。这让我想起《简爱》里的主人公那不屈的精神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夏洛蒂.▪勃朗特艰难的读完书后当了几年教师,后来又做家庭老师,最后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直到18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这相隔两百年的两个人前半生的经历是何其相似啊。
难得如今张芬哲有个自己的“芳草地辅导班”办的也是风生水起,在当地也是颇有影响力,颇有好口碑。有那么些古人总是要找到一个山上去,无论是侠客,修行者,或者是那些怪异的人物在历史上流传了下来。也有一些人建了个茅屋也照样名标青史,比如子云亭,诸葛庐,杜甫草堂等,但是也都淹没在历史的灰尘里去了。大隐隐于市,这个“芳草地辅导班”能够在当代、当地做出来一些成绩也就够了,我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必要去争星星抢月亮,知足常乐也不失为智慧的生活。伟大的圣人苏格拉底说:“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的无功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点燃、唤醒。”这句话送给张芬哲老师,愿她成为那个真正的举着火把点燃‘材禾’的人。这“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教书育人,这抚桃育李满芬芳也是教书育人吧,本质、初心都是一样,都值得敬重。
张芬哲还主编、运营了一个《大乾州》自媒体公众号,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这也算是把文学也植入了她那个教育的“芳草地”里了吧,这个芳草地里,有兰花,菊花,梅花…….的暗香氤氲,也有胡杨,白桦,松柏的葳蕤参天。
她也写作,虽然可能庙堂里分一缕香火有些拥挤有些累,可是那一字一句流淌的都是一颗炙热的心一缕干净的情一片鲜活的绿啊。有些人的血液里是猪油,有些人的血液里是白兰地,而她的血液里流淌的具体物质是什么我不好妄猜,但我敢说一定是透明的或者是绿色的物质,也许二者皆有吧。好多时候,一个人血液里流淌着什么取决于他自己的理想,黑色的,白色的,绿色的......五彩斑斓才构成了这世界五光十色的浮世绘。
芳草地这个小花园很好,有阳光,有虫鸣,有书香氤氲,还有那些花骨朵儿一般的孩子们........做个园丁朝看红日暮卧霞,浅酌小酒深修心岂不快哉?刘禹锡有个《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芳草地平凡吗?内蒙二大爷凡不凡?诸君怎么看?打字不太利索,逗个乐子,诸君谅解! 如果文友,朋友,女士,老师 ……这些称呼原本只是作为一个符号用的话,张芬哲,芳草地,我更愿意亲切的喊她一声: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