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苦旅终至甜境:工厂逐梦记
作者:张铭玉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学习时,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讲义、教科书都出自国内老师。不过许多有苏联课本的痕迹。
1961年,大学毕业必需服从分配,我被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按照当时的规定,到工厂后必需到车间劳动一年。这一年,我操作过车床、半自动六角车床……。
我所在工厂的工人,大部分是50年代,在辽宁省南部农村召的年轻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进厂后跟着师父学,师父教一点,学一点;少部分来自各地技校支援东北的毕业生,他们多来自所在地农村年轻农民,虽然来到后跟师父熟悉一段时间就能独立操作,还是受文化水平限制,自我发展空间难以扩展。
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工厂设置了教育科,举办工人夜校,还盖了3排平房做教室。傍晚,夜校灯火通明。有扫盲识字班,也有机械加工需要的识图、量具使用……的提高班。到1964年,工人夜校的作用体现出来,就是,再也不能满足工人求知识的需要,上夜校的工人就明显少了。
这时,刘少qi他们提出,有条件的工厂,要办学校,办中专、大专。教育科已经有教室,近两年来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就办了3个机械制造的中专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开设有语文、数学、“画法几何”等。厂内工人可以报名入学,挑自己有兴趣的一两门课。
机械制造专业必定要学“画法几何”。在大学一年,普遍认为“画法几何”是最难学的一门课。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基本是高中招生时的“漏子”,任课王老师没有注意这个特点,还是按照读大学一年时,老师讲课时记的笔记,按步去讲。学生不说听不懂,而说老师讲得不好。这时,我得到工厂人事科通知,调教育科充实教师。教育科简单介绍“画法几何”课的状况,让我去接课。王老师介绍课程情况,我心想,用教大学一年级的办法去教高中“漏子”,还是一门难学的“画法几何”,出现这种情况不难想象。我反复思考,还是要依据这些高中“漏子”的底子出发,采用浅显易懂的办法,先在学生中建立“空中立体”的概念,然后再针对他们只是中专班,目标在于能看图纸,而不是要画设计图。要深入浅出地讲。
上课时,就站在讲台右墙角边,把窗户墙与地板的相邻线叫X轴,把黑板墙与地板的相邻线叫Y轴、把墙角叫Z轴。我拿一个黑板刷,让学生用尺量取黑板刷与窗户墙的距离、投影到地上的尺影子就是X轴上的数据;用尺量取黑板刷与黑板墙的距离、投影到地上的尺影子就是Y轴上的数据;用尺量取黑板刷与地板的距,投影到墙角上尺的影子就是Z轴上的数据;再带全班同学在纸上画。耐心地,反复练习,逐渐建立“空中立体”的概念后。就站在这个墙角,逐步深入。学生的反应得到改变。
1965年,工厂领导看到,目前厂内的电焊工、电工的理论知识影响了新产品的试生产,要教育科办一个电工大专班,为以后批量生产作准备。人事科说,我们是机械制造厂,很少分配学电的大学生来,包括动力科,有几个学电的,单位都不放人。
期末考试后,教育科长找我,谈了工厂的需求,厂内的状况,暑假后,电工大专班一定要办;其他课,如高等数学都安排了老师。现在,“电工基础”实在找不到老师,别的老师说,只有我来教了。那个时代,我知道,组织决定的事,只有接受。但是我还是不敢答应。
我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和电机系都有“电工基础”课,但是,课程的深度相差太大。我学的那点东西只是皮毛,根本不能教电工大专班。何况“电工基础”比“画法几何”难学,我根本没有教“电工基础”课的能力。科长极力劝说,大家反应你能教好“画法几何”,这个“电工基础”课也只有你才合适。我还是不情不愿。最后,科长说,这是群众的意见,也是组织的决定,对你,肯定有一定困难,相信只要你抱定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态度,“电工基础”课也能教好。
那时“组织决定”是不能违背的,何况科长反复劝说,最后,我只能接受这个“电工基础”课。
科长拿出俞大光老师的《电工基础》教科书,一套上、中、下三本。他说,经研究,按这套书讲,学生发的也是它。吓了我一跳。这是电机系的全套!是我们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基础教研室俞大光老师编写的。后来听说,彼时,国内许多大学电机系都采用这本书;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革”前,整整一代电工技术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是从这部书入门的。
我学《电工基础》时,我们的任课老师只在上册中挑着讲。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晚间可以找答疑老师请教。
想到这里,顿时心里拨凉拨凉。一旦开课,在课堂上按照备课的讲稿讲,应该问题不多;这个大专班的学生,全部是大学“漏子”,不过其中大多数不是高中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的,只为家长有这样那样“政审”不合格,被大学拒于门外,来到这里,就是要努力拼一把的。学习的努力,探索的深度,必然不输给正式大专学生。课后答疑时,学生提的疑问,其广度、深度都不是我能掌控的。现实条件是,给学生答疑的也只能是自己。其中的苦楚,连一个倾吐的对象都没有!
这个暑假,肯定不能回北京,留在沈阳自学俞大光老师的《电工基础》!没有参考书,自学时许许多多问题难解。在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没有找到理想的参考书;听说马路湾新华书店的科技书比较全,休息日就去寻找。
一次,看到一本翻译的美国《电工基础》,打开翻看。竟然和我们高中物理讲电的开篇、乃至大学《电工基础》的开篇不同,没有玻璃棒、皮毛摩擦产生静电、吸纸屑的场景。而是,开场白后,便是用高等数学中《场论》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我们机械系的高等数学比较浅,没有触及到《场论》;实话实说,我的高等数学学的还不好。不过,在我浏览高等数学时,见到过《场论》的介绍,有一些模糊印象。一种想在这本书中寻找备课中的参考资料的愿望,驱使我买下。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现在都说“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教我们班高等数学的老师,毕业于某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基础扎实。关于《场论》,自然请教于他。也是为假期后我们班的高等数学,没有回南方。他爽快地说,关于《场论》,大学时老师有介绍,但没有展开讲,他还需要先看书;问我。过几天再讨论,不耽误事吧?
按照教学计划,《电工基础》安排三个学期。
一个假期,备课仅完成第一个学期的大部分,余下的,只能在开学后,教学中抽空准备。以俞大光老师的《电工基础》为主,以寻找到的中专、大专有关教科书为辅,辛苦地备课;同时边学习《场论》,边从美国的《电工基础》中吸取知识,深入对《电工基础》的理解、扩展我的关于《电工基础》的眼界,充实我讲课、答疑的底气。
到1965年末,“四清运动工作队”进入我们厂。到1966年春末,“四清运动工作队”派一个副队长带三个人入住学校。除反复学习“老三篇”外,重点学习党中央的“二十三条”,围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断的学习、讨论,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讲课、答疑越来越不能满足我自己的要求。苦不堪言!
随“四清运动”发展,学生开始不安于课堂;虽然我父亲早已离世,但他是“黄埔军校一期”,抗战时在国民党军队任少将,“四清运动工作队”不时找我的谈话,不断扰人心智;想教好《电工基础》的想法,偏又不时责备我的放松。焦头烂额的我,只能借学习《场论》缓解困苦。
进入wh大革命,工厂办学校成了“刘少qi修正主义”的一个罪证,我们的学校被“造反派”批的不是鼻子不是脸,上面没有人管、下面也不能上课。无形解散了。
我回到技术岗位。
60年代后期,新产品的研究自然遇到新的技术瓶颈!
我带领的小组分配到一个课题,需要进行工程热力计算。以前就是采用学校的《工程热力学》知识,它的计算工作量很大,计算精度常显不理想,工作进度又有期限。
要解决计算工作的精度、速度,只有依靠计算机。但是,wh大革命前,到工厂的大学生,自然包括我,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不会编写计算机程序;
彼时,应用《工程热力学》知识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寻找不到,
通过查阅国外资料,发现某国发表过论文,介绍一个全新的工程热力计算理论;更吸引我的是,美国应用这个理论已经编制了实用的FORTRAN语言程序。这时,两个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要领会新的工程热力计算理论;
要学会编制计算机FORTRAN语言程序。
在《电工基础》备课时得到的自学能力、信心,发挥了作用!得到研究所领导同意后,我与一个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踏上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道路。对新的工程热力计算理论虽然没有深入掌握,也勉强可以应用了;恰似天上掉馅饼,辽宁省成立了计算中心,引进了罗马尼亚的大型计算机。我们就在计算中心边学习FORTRAN语言、边用新的工程热力计算理论编写其计算机程序。历时多半年,在这台计算机上调通了我们编制的计算机FORTRAN语言程序。用这个FORTRAN语言程序完满地完成了这个课题。
我体会到,在知识的海洋里,苦恼之后是甜。而且是越来越甜!
掌握了编制计算机FORTRAN语言程序技术以后,在后来的工作中如虎添翼,无论是进行设计、还是处理一些工艺问题,只要能用计算机的,很快就处理完善。工厂领导看到计算机的效率,引进一台罗马尼亚计算机。虽然比省计算中心的小,对于我们的工作已经足够了。
至此,对自己的自学能力更有信心。
后来工作中遇到结构件设计,需要进行强度计算时,带领我们室的同志学习,运用“有限元素法”;遇到相应计算课题,室内工程师的某些计算涉及温度场、压力场……的,有偏差时,能用《场论》的知识发现偏差,指出调整的方向。……
掌握新的技术,促使我获得几个科技成果奖。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特别惊喜的是,在1992年第二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名单中有我的名字!
在知识的海洋里,实实在在的先苦后甜!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获得者被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对于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放方法
1.每两年选拔一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对经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国务院授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由国家一次性发给人民币20000元,免征个人所得税。
2.对1995年以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仍按月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