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书院导读作品
导读内容:
心灵的边际
作者:厚夫
导读:相思入梦
走了趟海南的三亚,才发现所谓的“天涯”、“海角”不过是几块大岩石。这些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岩石,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关键是好事的文人在上面镌刻了大大“天涯”与“海角”,它们才拥有了文化价值,变得生动起来,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于是,今天的游客们一拨又一拨,喧哗之语快要压过海浪声了,整个把一个应该让人静思的地方,快要搞成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了。许多游人才不管它到底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是大老远跑来拍张留影照片,好回去夸耀而已。又想,倘若当时的文人在三亚的其它什么地方找上几块大石头,大书“天涯”和“海角”,那么今天的人们还不是乐不迭地跑其它地方去凑热闹?这样想想,也真是好笑。
话说回来,“天涯”与“海角”落户三亚,是有其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是与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或者“迁谪文化”有关。在古代,不要说海南,就是岭南也是贬官之地。唐代大文豪韩愈晚年因上《论佛骨表》而获罪,“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被贬到今天广东东部的潮州,就发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慨,最后明示侄孙“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其当时的心情可见一般。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先是被皇帝贬谪到岭南,后来皇帝还嫌贬到岭南不解气,直把他下放到本土之外的海南儋州。

苏轼在文章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当时在海南岛北部儋州,人们的生活状况便是这样,那么在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又能好的什么地方去呢!
这样,三亚成为“天涯”与“海角”才有其合情合理的成分。三亚是海南岛的最南端,贬官们到了这里,向南那是浩浩淼淼、天水一色的大海;向北那也是关山阻隔、望穿秋水而不得归返的中原故乡啊!

遥想当年,贬官们眼前是翻滚的怒涛,耳畔是如鼓的海潮,他们对酒当歌,一樽还酹lei4海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于是,那些曾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海洋里徜徉恣zi4肆的文人们,便利用这些在海南岛最南端被怒涛巨浪雕琢好的天然岩石,大大地锩刻上“天涯”与“海角”,来倾吐心中的块垒,表现一种茫然而无所依的心绪。这“天涯”与“海角”便成为他们最后的心灵边际,最后的心灵防线。试想,这道心灵的边际一旦被突破,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后果呢?
所以说,“天涯海角”成为表达中国古代文人心灵边际的一种符号文化,而被传承下来。直到今日,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穿过遥远的时空而浸入心脾的那一种文化魅力。当然,今天的人们对古代贬官们评头论足,真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感觉。好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海南成为国内的旅游胜地,三亚也俨然成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旅游“明星”城市了。现在谁说去“天涯海角”,人们觉得是一件快事。这不,导游又动员游客们赶紧拿出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妻子、给情人打个电话:“喂,亲爱的,我走到天涯海角也想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