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12)
作者:梁蜀生
云南山地民族多,
远古形成的生产方式,
就是刀耕火种,
与此相适应,
逢食必烧便成了延续至今的习俗。
烧包谷
山地多半种包谷,
过去是人们的主粮,
现在成了地摊的赚钱货,
街边摆个推车炉,
专门就卖烧包谷,
有的剝壳烧,
有的连壳烤,
食客根据爱好买,
各取所需随意挑,
老人喜欢吃连壳烧,
不伤牙来还有味道,
年轻人最爱剥皮烧,
丢进嘴里能听个格巴响,
左手拿个烧包谷,
右手捏瓶好饮料,
边走边吃味道香,
若问此物那里有,
街道巷尾还真不少。
烧洋芋
小的像乒乓球,
大的似脚板苕,
有的刮了皮,
有的连皮烤,
火大了外糊里不熟,
火小了又等得人心焦,
老板娘是个热心人,
总劝你烧透再打包,
说是皮黄里沙才有味道,
临走给你点椒盐料,
蘸着吃两个不嫌少,
江岸散步买一个,
吃了可填肚子饱,
堤坝遛狗掰一坨,
狗儿吃了把尾摇,
圆通桥下摊点多,
买个尝尝不白跑,
不信你就去试一着。
烧竹筒
汉人做饭用铁锅,
有的民族就用竹筒烧,
砍节竹子掏个洞,
装上米水堵住口,
放在小火上慢慢烤,
吸着烟筒看着烧,
火过两巡饭就好,
剖开竹筒糯米香,
抠上一坨往嘴里送,
抓把薄荷蘸点盐,
吃起来满嘴留清香,
如今已是新生活,
饮食结构改了不少,
山茅野菜人人爱,
竹筒烧烤的软米饭,
个个稀奇都尝鲜,
外地人见了最喜欢,
吃完还要拎两包。
烧茄子
新编云南十八怪,
就有茄子烧着卖,
大铁锅里炖𤆵烀,
灶窝灰里烧茄子,
不剝皮来不掏籽,
烧熟再加点烤青椒,
舂碎可口好下饭,
既有茄子的芬香味儿,
又有山里的好调料,
据说外省也在做,
在咱云南就有特色,
春城餐馆打招牌,
“茄子恰恰”最好卖,
只因客户吃烧茄子,
外卖小哥就跑得快,
三年疫情没有垮,
全省还开起了连锁店,
赚得钱也真不少。
烧饵块
走在城镇的街道上,
烧饵块的香味儿四处飘,
大米煮熟压成饼,
火炉上烤成两面黄,
抹上一层昭通酱,
再夹上一根炸油条,
一口一个不怕烫,
包你吃得裂嘴笑,
既便宜来又实惠,
上班的小青年最喜好,
进公司打卡嘴不闲,
上班早餐两不误,
据查这美食有年头,
少说也有三百载,
怪不得申遗还中了彩,
云南不光有米线,
逛街可买个烧饵块,
你吃过一次就难忘掉。
烧豆腐
说起云南的烧豆腐,
五花八门啥都有,
保山的“块子大毛毛长”,
闻着臭来烧起香,
是美味可口的下酒菜,
蒙自的豆腐成条块,
烧出来皮脆里面嫩,
越吃越香味道好,
最牛还是石屏的臭豆腐,
长得像麻将,
烧出来圆鼓鼓,
一口气吃它二三十,
临走还要打个包,
到云南不吃烧豆腐,
就不能算是上高原,
要问烧豆腐那里找,
大街小巷全都有,
只要爱上了这一口,
包你随时吃个够。
烧干巴
此物只有云南有,
寻甸的货色最正宗,
宰牛师傅要念经,
回民动刀还有讲究,
买得都是小黄牛,
不充气来不注水,
晾成干巴黄里红,
切成条块拢堆火,
埋进灶窝灰里慢慢烤,
抿口小酒撕着吃,
越嚼越觉得味道好,
如果上山干农活,
点堆竹根火把干巴烧,
烧熟就用脚后跟跺,
那吃起来才是没个饱,
餐馆里的干巴用油炸,
山里的做法用火烧,
这种吃着最环保。
烧乳猪
新疆有烤全羊,
云南是烧乳猪,
产地在怒江大峡谷,
现今是全省各地到处有,
据说古代山民无居所,
套着野猪就烧了吃,
早年周恩来总理到云南,
看到餐桌上有烤乳猪,
他说“发展养殖是大事,
能不能不要烤小猪”,
岁月进入新时代,
改革开放生活好,
食品丰盛不惜猪,
高档酒店办大餐,
硬菜少不了烤乳猪,
皮黄肉嫩味道美,
不肥不腻开胃口,
当然价位也不是小数目。
云南自有云南味儿,
没有特色无长处,
七彩三迤的美食多,
吃了才知道,
高原的食物就很特殊。
写于甲辰年十一月
编者的话:
烧烤是一种饮食方式,现已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其实这种饮食习俗在云南已久而远之,它与云南多民族尤其是山地民族的发展历史有关。在原始和半原始社会形态,生命的延续首先取决于生活和生存的方式。
于是,便有了钻木取火和刀耕火种的初级文明。历史演变到今天,现代文明改变着人类的饮食习惯。但以火烤食仍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创新,这也许就是哲学中所说的“扬弃”吧。在这方面云南更具特色,“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也不乏其中之义。
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