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氶载人文及关怀
谢建林
一座城市的厚重,她本身的建筑是厚重的外在表现,她的历史、文化是厚重的内在的重要因素。正如龚文瑞先生《金陵寻梦》中所说的“一座城市很像一个人”一样,一方水土确实养了一方人。而她所承载的人文及其关怀,以及这些人文所培养出来的情感依托即使它开始是极其微弱的一随之以居住其间的个人如赵摆嫲等的面貌、衣着、言行等,辐射开去形成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便是她展开的翅膀。这翅膀,它一直飞翔着或准备飞翔着,不断地去加深她的厚重的记忆,并长出生活中新的翅膀,生生不息。
思想之旅
唐小斌
拜读长文,一种淡淡的怅惘漫卷于身,那个赵老师,当时社会给她的,应该是与环境的格格不入,但岁月留下给我们的,却是她花的芬芳,让我想起《花样年华》里典雅庄重的旗袍,时光怎么洗淡,记忆都如此鲜活。对一座城的念想与思考,从一个散发着芬芳的人开始。但现实却是“与乡村相比,城市里的人更显冷漠,四面八方聚来的陌生游人更是如此,彼此靠得很近,却并不交流,各怀心思,一路无语,听见的是并不清晰的广播声,以及被搅动得浊浪翻滚的秦淮河水在哗哗作响。”想象永远比现实美好。
一趟南京行,一趟思想之旅,"当下,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这样种困惑。一面是岁月重重叠叠的历史荣耀,一面是当下充满功利心而导致的浮华场景;一面是永无止境地创造着城市风景,一面是有意无意地破坏文物古迹;一面在不遗余力地展示城市的厚重如磬,一面又在不断侵蚀城市的古风原韵;一面在自由地释放城市的生活味道,一面又在放任城市风骨一点点地流逝掉……”一声声叩问,是清醒,亦是良知,更是一个文人的情怀。龚老师的大家之作《金陵寻梦》,撞响金陵文明之钟。
气盛言宜,文化传承,文以化人
——读《行走与思考:金陵寻梦》有感
甘爱莲
文章虽然很长,读来甚觉其短!文瑞先生的文字以其流畅的文字功底,广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居安思危的家园忧患意识来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让人不禁对此心生向往。也让流传在课本中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感受与收获。
其一:气盛言宜之文情才思。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低,均能得宜。先生的文章就存在这个特点。本篇《金陵寻梦》,洋洋洒洒六千余言,从来自南京的赵老师娓娓道来,述其温情脉脉,再到初遇南京显其文化之焦虑;再到城市文明之切身向往与愿景;再到秦淮河的前世今生的描摹与幽思;最后到对城市创新发展与文明传承的思考与展望。从古代到当下,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个人行走体验到深层文化思索,无不体现了一种开合有度,气盛言宜的泱泱气象。文章充分体现了先生文笔之优美流畅,文化功底之深沉浑厚。浩然之气充塞于胸中而形诸于笔端,可圈可点。
其二 :文化传承之道义担当。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蓬勃向上,文化自信也是民族之树长青的基因血脉。先生每到一处行走,既观山水风景,也观风土人情,更究文化底蕴。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呈现出一种充实的厚重感。先生长期在本土地域文化领域中深耕细作,著述颇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提升了本土人的文化自信。他一直以行走者的姿态行于世,从职业生涯的多次跨越,到中国各地文化名胜以及乡村文化的踽踽独行;他又一直以思索者的姿态行于世,思索人间温情,思索文化血脉,思索精神家园。先生年过花甲行走不辍,每有会意便欣然磨墨,可敬可叹也。
其三:文以化人之提携后进。先生行走之处必有文化思索,必有文化体验。而且践行在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中,践行在文以化人的提携后进中。这里重点说说他对本土文化的开拓。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曾言;“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见苏辙对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顶礼膜拜。先生对赣州本土文化的引领开拓,想必也是传承了六一居士的文化自觉吧。赣州作为一座以“过化江城”而称的三四线城市,之前自己一直认为没啥文化事项可以津津乐道,拜读了一系列的先生的关于赣州文化研究的作品如《赣州古城地名史话》《苏轼与赣州》《人文赣县》,则不禁生起了一种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宿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谦和慈爱的风格影响了一方文化爱好者。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言极是也。
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吟诵,到俞平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的时代描摹,再到文瑞先生十多年前《秦淮河上寻桨声》的当下书写,无不使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氤氲出无穷的诗情画意。南京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也极其沧桑的城市,也是一座诗意盎然又充满活力的一线城市,反正是读完文瑞先生的文章,我真的想去那里看看,想去触摸历史的心跳,也想去聆听岁月的回音。有生之年,希望可以能圆梦金陵.之游。
魂牵梦萦的南京
——《金陵寻梦》读后感 刘于云
一口气读完《金陵寻梦》,如饮一碗家乡的酒娘——醉了。尽管我不胜洒力,但《金陵寻梦》那股沁人心脾的醇香,令我实在招架不住诱惑,竟沉溺于字里行间,一时不能醒悟。
南京是个家喻户晓的城市。小时候,常听父亲说“南京北京当不了门槛京”。我不懂其意,问父亲什么意思。不识字的父亲怎么解释得清楚呢?只是说,这是老古话,都这么说的。于是,南京这座城市在我幼小的心里住下了,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未有涉足,空有一腔欲睹芳容的激情。
《金陵寻梦》,梦由赵老师而生。年幼时的老师最能记住,大概是对老师的敬重和新鲜感吧。我想,每个上过学的人都一样。文瑞老师对赵老师孜孜不忘的怀想不就是一个佐证吗?
南京令人神往,至少我是。而《金陵寻梦》就像一部风情记录片,扼要地介绍了南京的风景名胜,引经据典地唤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妙章绝句,读来亲切温馨。
南京,在文瑞老师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秦淮河里寻浆声》表现得淋漓尽致。但爱上一座城犹如恋上一个人,总是想不够,看不够,要不,怎会有4个年龄总和近300岁的人“熬”游南京?
正是这故地重游,让老师又文思泉涌,洒洒脱脱生出巜金陵寻梦》之大作。梦有源,寻却未果。这果老师是寻着了吗?还是期待来日实现老师之梦呢?南京,真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情思、神思与哲思兼备的散文
赣南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 黄日康
好的散文,或者说不俗的散文,往往是”情思“,”神思“,”哲思“三者兼备的。《金陵寻梦》显然在这个序列当中。”当下“与”当时“的交织,回忆与现实的交替,给人以历史记忆的厚重感;情思流转,文辞轻盈,娓娓道来,又是亲切。
”南京三日,金陵寻梦“寻的并不是梦,而是深埋在文瑞先生梦中的金陵,那是他记忆长河中充满温情的故乡。无奈又惋惜的是,现代文明都市发展,热情的人们急功近利,让城市历史文化早已染上了”功利“的色彩。透过浮华喧嚣,挖掘城市背后的历史归属感,这是《金陵寻梦》给这些热情城市建设者的一次清醒的叩问。
金陵寻梦,只寻得梦中的金陵,迷惘惆怅情绪在行文之中流转,他不断追问着一座城市应该以一种怎么样的文化风姿存世,才能留住这些被时间镌刻的历史与记忆。
一座城,半部史
胡迎春
这两年南京特别火,网上有段子,“拿不定主意的人可以带去南京验证。”南京文旅也借机宣传“南京保正缘,情感试金石。”
我没去过南京的鸡鸣寺求过姻缘,所以无法验真伪。但我心中对南京是有向往,正如龚老师在文章开头所言。南京之于我是一个有少年情愫的城市。少时读“红楼梦”,知道金陵是红楼造“梦”的地方。从此,江南园林、白雪红梅、丝绸锦缎、精美器物、珍品陈设,尤其是光看名字就让人垂涎的小点心,什么糖腌的玫瑰卤子、荷露、木樨清露、玫瑰清露等等,闲时发呆遐想已觉是梦里天堂。
稍大些又读到了朱自清的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准的艳迹。”只语片言,美好之极,又添我对南京的无限憧憬。
今日读到龚老师的《金陵寻梦》,心里那个本已暗淡的梦被唤醒,向往的弦再次拨动。一座城,半部史。从东吴到南朝,从明朝到民国,多少文人墨客为之神魂颠倒、引颈高歌。南京是一座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魅力城市。我虽无文字上的长袖善舞,但可以有龚老师踏上金陵追梦之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城市是个人,再好再美也一定有人说好说坏。我始终觉得人的感受,对一座城市也好,对一个人也好,发自内心的真心思考、评价和真情流露都是最动人的。正如我们对美的认知,不仅仅是容颜上的美才会被认可,还有风韵、气质、气度、仪态等等,内容大过形式,只要心里有光,残缺也是一种美。我觉得龚老师对南京的思考源于自身体会,态度诚恳,文字考据。至于南京人会不会因为文中的一些批评而不悦?我想,南京人是大气、有包容心和承受力的,不至于不悦。如有,只是小小部分人而已,起不了风浪。我们眼里南京的美,也是这个意思,尽管有瑕疵,依然不失美的底蕴。
龚老师眼里的南京是美的。我眼里的南京也是美的。如果城市有性别,南京绝对是个女的,还是位穿着旗袍,穿越时空,款款向我们走来的大
一座城市很像一个人
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朱霞婷
相隔千里,因一个人认识了一座城。对年少的龚文瑞先生而言,爱穿花衣花裙的赵老师是贫苦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她身上那种不畏苦难的坚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眷恋,正是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气息,令人心向往之。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南京的美所折服,“纸上得来终觉浅”,总要亲自去一趟吧!岁月更迭,“金陵”城换上名为“南京”的新衣,古迹以新面目展现在今人面前,但仔细看看这座城,地处江南水乡,名为千年古都,它透露出的柔美秀丽和古朴庄重,始终伴随着秦淮河在历史长河中静静地流淌。
南京之旅,看似满载而归却又怅然若失,现代化和商业化为古城涂脂抹粉,反倒失去了自然之美,只有在静谧的夜晚才能看清它的本来状态。正如龚文瑞先生所说,一座城市很像一个人,在紧跟时代步伐的今天,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如何赋予城市思考的能力?如何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城市管理上?
南京三日,再回首,已是金陵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