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飞翔读书会导读作品
内容:《秦人秦 雨》
作者:李培战
导读:相思入梦
七月流火,暑热却丝毫未减。知了比先前叫得更凶残了,在不同的树上,各自为政。道路上看不见一滴水,到处泛着刺眼的白光。雨是不常光顾秦地的,于是,翘首以盼一场雨的来访。
秦地自古以来,干旱少雨。秦人靠天吃饭惯了,若冬里无雪,春里缺雨,田地干坼,眼看小麦枯死,人们必感心慌。《诗经•小雅•甫田》中记载:“以祈甘雨。”祖父就参加过祷雨,那是旧社会祭神求雨的一种仪式。
祈雨头天须斋戒一日,以示虔诚。这天,男女老少齐聚村东头一片筑有高台的空地,黎明就开始敲盆击碗。在土筑高台上放一张长条木桌,桌子正中央摆放一个香炉,炉里的香烧了一茬又一茬,烟雾弥漫。香炉里排摆着满满当当的各种贡品,有大肉、瓜果、蔬菜,有时会放整个猪头,这些贡品都来自村民家里。
台上的长者道貌岸然,眼睛微闭,左胳膊肘搭一龙纹旌旗,嘴里念念有词,后面两排人也跟着应和,场面甚是壮观。台下的人往往不知所云为何,只在长者的指引下,行鞠躬、再拜、平身等礼节,这算是毕恭毕敬的祷雨。

秦地祈雨方式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把龙王爷像抬到空旷的地方暴晒,这叫“晒龙王”;还有些地方则用鞋底“抽”龙王,威逼降雨。后两种祈雨方式虽粗暴了点,但秦人的个性却暴露无遗。虔诚也罢,粗暴也罢,在今天看来,都荒诞不经。可以确定的是,秦人渴求雨的愿望是真真切切的。还好,现在水利系统较发达,秦人不必再“看脸”吃饭了。
轰隆隆,轰隆隆,雷声嘶鸣,黑云翻墨,狂风乍起,果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街道上嘈杂的人群一溜烟消失得无踪无影。霎时,空气变得死一般沉寂,闷得让人窒息,每一种气息都掺和着地上蒸发出来的热腥味。我知道,这是暴雨将临的前兆。
起先,豆大的雨滴稀稀疏疏、不疾不徐地落在雨棚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街上几个骑自行车的,悠然自得,不以为然。倏然,雷声再次咆哮起来,越来越响,风住了。雨像箭一般从天空射下来,屋顶、路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犹如一道依稀可见的白纱。路边的柳树艰难地摆动着身躯,似乎要避开这疯狂的雨,结果淋得彻头彻尾。楼下几株牡丹花倒显得格外开心,雨打在花瓣上,晶莹剔透,如颗颗珍珠,牡丹花越发得妖娆。
须臾,路上已聚水成河。雨点溅在雨水上,先是鼓起一个小水泡,有水晶般迷人,紧接着开出一朵朵美丽的水花,那水花次第扩散开来,还没来得及荡起涟漪,就已汇入到雨的河流里去了。街道上一个人影也看不到了,白花花的全是水,天地间像是挂上了无数条清澈透明的水帘,仿佛要将整座城的尘埃一洗而净。
女儿掀开窗户,伸出小手去接雨,我也伸出手去。雨落在手心开了花,四周溅起更细小的水珠。茫茫宇宙,人是如此渺小,正如这自然界的一滴雨。
约莫二十分钟,雨势减退,街上又出现了举着五颜六色雨伞匆匆赶路的人,从楼上俯视,宛若一朵朵游走的五彩斑斓的花。
我喜欢这秦地的雨。秦地的雨下得豪放刚猛、热情奔放,说来就来,说去便去,痛痛快快。这不正是秦人坚韧彪悍、粗犷豪放的品性吗?这不正是秦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做事风格吗?这不正是秦人质朴厚道、乐观豁达的广博胸襟吗?
2019年7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