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踏浪而歌
文/ 张恒溶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故诗歌创作也具有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历史使命。2021年12月14日,xijin平总shu记在《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无论是面对名人、伟人、英雄、文人墨客,还是凡夫俗子,本着人民的文艺为人民,为祖国、为英雄、为自然、为生命、为和平、为环保而歌,弘扬社会正能量,做一个时代的歌者。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诗歌的认识,与诗歌的故事、我的诗观及诗集创作。
中国诗史。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西周至春秋时代诞生的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表现手法,语言生动鲜活,大多是民间采风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为后世诗歌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战国后期屈原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多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想象力丰富,语言瑰丽,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诗经》和《楚辞》史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汇发展的先河,垂范后世。后来发展的汉乐府、北朝民歌、唐诗(律诗、绝句、歌行体等)、宋词、元曲、明清复古诗、近代白话诗、现代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朦胧诗,现在流行的网络诗歌自由诗、抒情诗、叙事诗,基本反映了中国诗歌发展轨迹。
清朝及以前古体诗(文言诗)距今已时代久远,虽然从启蒙到大学都有学习,但现在中青年人中写古体诗的并不多,写现代诗者居多。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诗是胡适的《尝试集》,有人说他将鲜明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融于一体,但其代表作《希望》虽与今时隔一百多年,现在读来还鲜活明丽、富有韵律感,一点也不过时:“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早。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虽为新诗还是继承了古诗传统,偶句最后一字基本押韵,注意了韵律美和形式美,但已口语化,具有了生活的烟火气。此诗后来被人改编为歌曲《兰花草》被广为传唱。胡适的开先河实践带来了诗歌的文学革命,随后郭沫若的《女神》、冰心的《繁星•春水》,徐志摩、闻一多等创办的新月派现代诗纷纷问世,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现代诗经过新中国成立前臧克家、艾青、戴望舒、何其芳等革命诗人创新与发展,变得激情澎湃、爱国进步主题鲜明,诗歌形式不拘一格,感染力强;再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舒婷、北岛等学习西方创作的朦胧诗对后世青年影响很大,风行一时,他们之中有些经典代表作今天还被引用学习。后来汪国真的哲理诗,余光中、余秋雨、海子等人的自由诗、抒情诗也受到追捧,广为流行,比如海子的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上是我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一个粗浅认识。
张恒溶:曾用名:张萍,笔名:梦里幽兰,网名:恒溶独步。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宜昌)班毕业;是湖北省作协会员、宜昌市散文协会理事、宜昌市诗歌和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会员、华夏思归客会员和特邀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曾是宜昌市中教高级语文教师、宜昌市伍家岗区文联挂职副主席、宜昌市第四届语文学科带头人、区语文中心组和评价组成员、区王芳名师工作室成员。有多篇论文、案例、试卷、散文、诗歌获国家、省、市、区大奖或发表;出版有散文集《蓝色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