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夕阳浅唱)
·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经验
·
【邹琦新】
·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既幸遇过风和日丽的暖春,也惨遭过雪压冰封的寒冬。因此,经验是丰富而宝贵的,教训也是深刻而沉痛的。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此都做过重要指示,历次文联和作协代表大会也做过一些归纳。当历史已经跨进21世纪,我们就有可能对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基本经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总结。
(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除了十年浩劫之外,文艺界基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早在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上就确定把毛泽东所指引的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作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又明确指出文艺必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也指明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第四次文代会后,党中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80年7月26日通过《人民日报》社论,正式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不仅能更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规律"。不可否认,即使在基本上能够坚持这一方向的时期,也曾出现过某些认识上的偏差和局部执行上的失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这个口号,应该说在当时的革命战争时期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日渐显现出它不够科学、不够准确。至于文艺界个别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把"文艺从属于政治"引申成"文艺为政治服务"⑴,则显然违反了政治和文艺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都应该为经济基础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被扭曲以后,就容易混淆错误思想认识与政治立场、创作动机与作品缺陷等问题,从而导致错误地采取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式去处理文艺问题,林彪、"四人帮"更利用这一口号为其反动政治服务。所以邓小平于1980年春指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⑵后来文艺界有人反过来提出文艺应该"远离政治"、"脱离政治"的口号,显然也是错误的。因为政治具体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于作家的思想感情中,作为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的文艺作品,当然脱离不了政治。何况文艺承担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历史使命,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⑶。总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⑷。
·

·
(二)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来的,1957年2月27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进行了全面阐述。这是党的民主方针和群众路线在文艺和科学领域里的实际体现,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他指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⑸当时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文艺界出现了“一种活跃和兴旺的气象”。比如"文艺创作的取材范围比以前广阔多了,体裁和风格也更多样化了,尖锐地揭露和批评生活中的消极现象的作品,愈来愈引起了人们的注目"⑹。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反右派"的严重扩大化,"双百"方针并没有继续贯彻下去。20世纪60年代初期周恩来领导文艺调整时,虽然强调过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实行"三不主义",重申"双百"方针,也曾使文艺得到过复苏。然而,在十年浩劫时期,林彪、"四人帮"实行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蒙昧主义,对某些方面尚装模作样地喊几句口号,唯独对"双百"方针只字不提,因而造成了百花凋残、百家噤声的可悲局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由于党坚持贯彻了包括"双百"方针在内的一系列文艺政策,所以"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⑺,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反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要求不加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显然也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党提出这一方针,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科学的发展,所以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如果"把'双百'方针理解为鸣放绝对自由,甚至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这还叫什么百家争鸣?这就把'双百'方针这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歪曲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方针了"⑻。所以说,"正确地实行'双百'方针,就能有效地加强理论与创作的引导力度,推进文艺的发展和繁荣"⑼。
(三)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作家头脑里固有的。虽然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生活是其唯一源泉,然而是否继承和借鉴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着重要意义,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和快慢之分。因此,从屈原到曹雪芹,我们都要继承,从荷马到乔伊斯,我们都要借鉴,尤其是从鲍狄埃到鲁迅,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那种割断历史,丢掉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和那种妄自尊大,拒绝开放的狭隘民族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文化大革命"前,我们比较注重继承中国古代和新民主主义时期文艺的优良传统,也比较注意借鉴西方古典文艺和前苏联现代文艺的积极因素,这当然是正确的、必需的。但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一概当作腐朽颓废的资产阶级文艺而予以排斥,则是形而上学的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人又反对纵的继承,强调横的移植,甚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只有搞西方现代派那样的文艺才有出路,显然也是无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看法。继承和借鉴的目的,毛泽东说得很清楚,"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⑽,是为了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继承和借鉴的方法,则不仅要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更在于不断创造和革新。正如江泽民所指出:"学习和借鉴,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区分先进和落后、科学和腐朽、有益和有害,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东西。"总之,"我们的文艺,在保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色,在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抵制殖民文化侵蚀方面,在以自己的优秀成果丰富人类文明方面,应该作出更大的成绩"⑾。
·

·
(四)必须坚持真善美统一的规律。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文艺同上层建筑中的哲学、史学、法学等其他非文艺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审美的特征。它是运用形象思维创造作品来反映社会和感染读者,而不是运用抽象思维构造理论来阐明社会和说服读者。早在1961年6月,周恩来针对"大跃进"以来出现的大批公式化、概念化,甚至标语化、口号化等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就明确指出,只有"通过形象,通过形象思维才能把思想表现出来","没有形象,文艺本身就不存在"⑿,也就根本谈不上为人民服务了。但是美必须以真为基础,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文艺从反映社会生活这个方面来说,要求写真实;从通过作家头脑这个方面来说,要求抒真情。从"大跃进"期间的伪浪漫主义诗歌,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瞒和骗"的东西,再到当今文坛上一些打着"纪实"的旗号,干着歪曲历史的勾当的作品,都可以说是精神生产中的假冒伪劣货色。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去观察体验群众生活,去研究分析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并创作出真实感人的作品。但是,真并不等于善,也不等于美,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感情,也可能是恶的、丑的。真和美应该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结底应该符合善和服从善,受到善的规范、指导、控制和调节。且不说林彪、"四人帮"曾经炮制的为他们篡党夺权服务的"阴谋文艺",就看当今文坛上出现的一些宣扬"怪"(怪诞)、"力"(暴力)、"乱"(淫乱)、"神"鬼神)的东西,显然是一些人受了拜金主义影响而制造的精神垃圾。我们认为在文艺创作中真善美缺一不可,应该以真为先,以善为重,以美为本,寓理于情,寓意于象,寓善于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经验教训的总结,更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创作的期望。
(五)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要求。这是我们党于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并根据文艺本身的规律和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经验,对文艺创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主旋律这一音乐术语作为一个文艺口号,是指无限多样的文艺作品构成的多声部交响曲中占主导地位的旋律。江泽民指出:"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应该成为主旋律。"⒀又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⒁这就指明了弘扬主旋律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我们党之所以发出弘扬主旋律的号召,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进步文艺总是努力反映时代精神,鲜明地奏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当然更应该极力吹奏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同时,这是我们文艺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民群众,既希望文艺表现他们火热的生活,又希望文艺成为鼓舞他们奋发向上的火炬。此外,这也是现实斗争的需要。在这个新旧交替、新旧交错、新旧交锋的时代,文艺这块阵地,如果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作品不去占领,表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海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文艺对我们进行"西化"和"分化",所以我们必须用名优精品去挤掉一切伪劣毒品。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音乐作品中,若有主旋律,就必有多声部相配合、相映衬,否则就不能构成一部交响曲。我们党之所以还要提倡多样化,就是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千红万紫的,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文艺工作者的审美追求是千态万状的,而且是符合文艺应该具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的特殊规律的。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我们既要在提倡多样化的基础上弘扬主旋律,又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提倡多样化。只有既"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⒂,更"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⒃,才能既保证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方向,又保证社会主义文艺的广阔天地。
·

·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虽然道路是曲折的,然而成绩是巨大的,经验是宝贵的,未来更是辉煌的。当历史进入21世纪,巴金老人发出了"新世纪的祝愿":"我们的文艺,在任何时候,都要用崇高的精神去启迪人们的思想,用优美的形象去感动人们的灵魂,用真实的态度去鼓舞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从而充分体现出热爱真理、热爱正义、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情怀和文艺家独具魅力的个性。我想说,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民族的情感积累,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⒄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牢记这一"祝愿",遵循这一"祝愿",实现这一“祝愿”。
·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明教程·绪论》节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新文学史·绪论》节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注释:
⑴《周扬文集》第2卷第1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⑵《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⑷《江泽民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文艺报》1996年12月17日。
⑸《毛泽东论文艺》第10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⑹《周扬文集》第2卷第47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⑼《江泽民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文艺报》1996年12月17日。
⑽《毛泽东论文艺》第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⑾《江泽民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文艺报》1996年12月17日。
⑿《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3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⒀《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⒁《记江泽民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光明日报》1992年11月23日。
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⒃《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⒄.巴金《第七次文代会和第六次作代会开幕词》,《文艺报》2001年12月19日。
·
(本文来源:邹琦新教授赠予编者的《文学旗帜与当代意识》一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
【作者简介】邹琦新,男,1938年生于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1970年调到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科任教,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在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退休。当代文艺评论家。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邹琦新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湖南邵阳电视台推介《先河》(视频)”-点击此处-点击此处-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