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绿皮火车
文/盛百珍
六七十年代没有动车,也没高铁,出门乘火车远行的都是青一色绿皮火车。
在我的记忆中,每逢初冬季节,不少社员都要从大虎山站上绿皮火车,去黑龙江克山县和牙克石等地揹土豆栽子,就单程而言,一路颠颠簸簸也得需要两三天时间,当时的绿皮车也成了客货两用的交通工具,经济实惠。
1974年初夏,我二弟弟在北京当兵服役,为了见到朝思暮想的弟弟,我笫一次踏上了绿皮的硬坐火车,晚上六点多从大虎山上车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到北京,近十三个小时,票价十三块钱,车箱里挤满了乘客,很难找到座位,夜深后旅客都慢慢的进入了梦乡,我就在过道铺张报纸,习地而眠。车箱里静得很,伴着别人的酣睡声和列车行进的隆隆声音,我也进入了梦境。
第二天黎明前,列车驶入了丰台,列车广播室开始广播,欢快的乐曲把旅客在睡意中惊醒,列车员悦耳动听的声音给我们带到了如梦如幻中,各位旅客,大家早上好,列车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站,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并介绍中转的车次,时间,同时感谢旅客一路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欢迎您下次出行再选择我们的列车出行,温馨的声音,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心情无比兴奋。到北京站车停稳后旅客有序的走出了出站囗。
怀着兴奋的心情,刚刚走出站口,就看见我二弟和他的战友跑上前来,当时那个激动,那个亲热劲就别提了。
北京是我小时候上小学时就是我向往的地方,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前太阳升的歌就连我五音不全不会唱歌的人也天天哼哼几句。
在北京期间,我游览了八达岭,颐和园,动物园,军博,历史博物馆,故宫,天坛,收获最大的还看了升旗仪式,目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新变化。
一周之后,我带着留恋的心情,依依不舍的告别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晚上八点多在北京站乘坐绿皮列车踏上返乡的归程……
次日早上八点半在大虎山下车,走下天桥,然后又一路小跑到客运站候车室等车,大虎山至台安的客车,车费九角钱,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到达台安客运站,而后又转乘大客回到了大张老家,车费四角钱。
如今已今非昔比,历史的车轮飞速向前,2003年7月秦沈电气化铁路开通,台安也开通了动车高铁站,每天均有二十多趟次列车停靠台安,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到北京仅用了四个小时的时间,朝发夕至,效率极高,高铁连网,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
而现在经济实惠的绿皮车越来越少了,像大虎山车站,以前是一个大站,每天停靠的车次近百次,而现在的高铁开通却是冷冷清清。
绿皮火车是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被陶汰。但对像我们这样普通的老百姓,退休老人来说也有很多不利之处。对旅游观光,短途出行也带来了不便,比如台安到沈阳直快绿皮车前几年才14.5元,一个小时即到沈阳北站,而高铁需30多元,而时间仅差二十分钟左右。所以我还很留恋那个年代的绿皮火车。
【作者简介】盛百珍,男,1949.11月出生,中共党员,辽宁台安县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当代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
鞍山诗赋协会理事,鞍山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台安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辽河新韵副主编,三十年来共出版,辽水欢歌,黑土地芬芳,等三十四集诗刊,作品分别发表在省,市,县报刊杂志五千余首(篇),乡镇公务员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