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23)——河图洛书(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河出图,洛出书”自古以来就认为是盛世来临之兆,发端于中国历史上最有存在感的河洛大地。
相传,在上古时期,曾有一个奇丑无比的怪物游到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边上,那怪物体型非常庞大,它作恶多端,吃稻谷、牲畜、吞人类。伏羲听到此事,立即带剑来到河边要斩除怪物,那怪物见打不过伏羲,连忙跪地求饶,并称自己是黄河里的“龙马”,还将背上刻有古怪图案的玉版献上。伏羲称这块来自黄河的玉版为“河图”。后来,伏羲按照“河图”的样子而演成“先天八卦”。
到了大禹治水时期。禹正在洛河疏通河道,忽然从河底浮出一只可以托起百人的巨龟,禹见此非常惊讶,认为这是一只神龟,就将它放生了。没多久,这大龟腾云驾雾再次来到洛河,将一块光芒四射的古老玉版献给禹,上面同样有一些神秘文字和图画,禹将这块玉版命名为“洛书”。而后,大禹依此“书、图”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
《洛书河图》,最早收录在《尚书》。其后诸子百家多有记述。《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竹书纪年》云:“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论语》:“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汉书·五行志上》认为《尚书·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到“长用六极”是《洛书》本文。
《河图洛书》其“河”是银河,其“洛”是大地。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河图1—10数是天地生成数,洛书1—9数是天地变化数,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五要素用河洛八卦图式来模拟表达,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以次建构一个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运行模式。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表示阴阳、四象、五行,蕴藏着无穷的正、反旋转变化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十五。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照,它们有着密切联系。
“河图洛书”文化,大体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吸收包容了古代周边地域文化内容,直接与黄河文明大交融,孕育了中华邦国文明。“洛书河图”文化,影响了许多地域文明产生,黄河流域——甘青、中原、海岱文明,仰韶、龙山、大汶口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成都平原、江汉、太湖文明,大溪、屈家岭、石家河、崧泽、良渚文化;东北——燕山、红山文化。同时演绎出炎黄始祖文化、《周易》学、青铜文化、东周文化、秦唐文化、宋代理学等等。又辐射到周边的地域,派生联结着诸多文化体系:齐鲁、楚、秦晋、燕赵文化。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宗教、科技、艺术、民族、民俗等领域。
“洛书河图”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被用于帝王的神道设教之中。古代各朝代建筑的王城,多是以“十五”为数来建成的。如洛阳东周王城南北7里,东西8里;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都是经纬各长15里的方行结构;汉魏洛阳城南北9里,东西6里,两这的长宽之和皆为15里;北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的南北长皆为15里。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学者大家著书立传,《尚书》、《论语》、《竹书纪年》、《礼记》、《管子》、《周易本义》等都对河图洛书有记述,后世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研究文献、成果更是“汗牛充栋”,但是“河图”、“洛书”这两幅神秘的古代图案依然是一个千载难解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