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能生巧《泉城晨话》/第330期
杨延斌
散文创作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要想写出能吸引人读下去的散文,只能在眼熟、耳熟、手熟、心熟的生活中找到亮点,再用滋润且有咸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散文一定有味道。
关键在于要抓住熟悉的生活。有些盲人的手脚好像长了眼睛,就是因为在熟悉的生活中巧妙地摸准了规律。
引出这个话题的缘由,是11月2日听曹雪燕老师分享她和女儿于游的散文集《一把钥匙两把锁》时,她中间拐了个直角弯儿,分别赏析了臧景亮的散文《母亲的嗜好》、张坤堂的游记散文《妩媚岱崮》。雪雁好似备足了手术刀,把两篇文章一块块地卸下来,告诉我在内的听众,哪是骨头哪是肉,哪儿鲜嫩哪儿可口。
臧景亮的散文《母亲的嗜好》,就是他从记事开始牢记在心里的生活。在景亮先生眼里,母亲这一生几乎把所有心思都用在拉扯七个孩子身上,在他想选取切入点抒发对母亲的情感时,回眸一看,发现各个时期的母亲,在喜怒哀乐愁烦憋屈苦闷时,都是点着一支烟,狠狠地嘬一口,再把咽进胸腔的烟慢慢吐云喷雾出来,痛痛快快地呼出一口气儿,母亲说这样解乏。这是在拮据的日子里煎熬几十年的母亲留在儿子记忆中的唯一习惯,所以他就紧紧围绕《母亲的嗜好》倾入笔墨,一篇生动细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触动读者泪腺的好散文就孕育出来了。
其实臧景亮也对母亲吸烟迂回表达过不满,只是他挂着笑脸不想惹母亲生气而已:“作为一个女同志,怎么还抽上烟了呢?”他把“女同志”加重了音调说。母亲并不嗔怪儿子解释说:“你姥爷是红案大厨,白天累一天,晚上回到家抽烟,就让我给他点上,这一点烟我也学会了,从那,就改不了了。”从此,母亲在儿子眼里抽烟就“合法”了。
臧景亮全面总结了母亲抽烟的特点:“一是遇着难事的时候抽。在外地工作的哥哥即将结婚,嫂子提出要买北京实木大床。在二十世纪70年代这属于时髦物件,价格在70元左右,对我们家来说是笔挺大的开支。怎么办?母亲那几天陷入了苦思冥想中,眼睛不停地眨,烟不停地抽。她愁呀!”可能抽烟能让她凝聚心智思考问题。母亲一连人前人后抽了三天闷烟,终于想出让待业的景亮去卖苦力,为哥嫂挣婚床钱。景亮说他一天挣一块两毛五,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同期我和京津沪知青在黑龙江兵团的工资也是一天1.25元。
我说过细节是文章的命门。臧景亮没在打预制板时描写母亲怎么心疼儿子,而是用母亲提醒哥哥“是你弟弟打预制板才凑够了买北京大床的钱。”这个细节表明,儿子的累,母亲的心会装一辈子。景亮也没着墨哥嫂怎么感念心疼弟弟,而是“前些年我买房,钱不够,哥哥果断添上十多万元。”只这一句,就把哥嫂的人性举到了天上。
二是母亲把好烟留给别人抽自己抽便宜烟。我感觉这个情景很有画面感,文字的信息量也很丰满,充分包含了母亲的待客用心之良苦。仿佛母亲为了持家,能把所有的委屈揽进怀里。面对这样一位吞咽了一辈子苦水的母亲,我找不出很合适的词汇赞美她。眼见母亲抽8分一盒的烟,客人很难为情,母亲就用“我抽惯了”给对方找台阶,足见母亲是多么善解人意!
正是臧景亮最熟悉的生活,他才能把母亲吸烟的情节描写得如此精细。
常听人说抽烟的人抑制力很差,手里绝对留不住好烟,这话要看从哪个角度说。你让景亮的母亲戒烟可能很难,但让她打开儿子在昆明带回的“阿诗玛”“五朵金花”,她却忍住儿子让她闻一下香味儿的诱惑,边用塑料布把烟包起来边说:“等来了客人再抽。”这样的抑制力还不坚定吗?即便来了客人,闻着客人吐出好烟的烟雾多么香,母亲绝舍不得抽一支。景亮劝母亲抽支好烟,喝杯好茶,母亲却说:“自己抽了喝了也就是香香嘴,平时尊重别人,人家到时候才会帮咱。”这是一加一等于三的善良盘算!
三是遇到好事时抽。景亮说年三十晚上,母亲把年五更的饺子馅调好,“才坐下来惬意地点一支烟,先是深深地吸一口,然后吐出长长的烟柱说这样解乏。”
初一早上,景亮的父母把带锡纸的“琥珀”或“大前门”,摆在显眼位置,“见来拜年的有会抽烟的就给人家点上,自己也点一支,然后说些吉祥的话。看得出来,那是她最为心满意足的时刻。”
臧景亮笔下仿若风景画:两棵大槐树,在槐树下铺一领席子,姊妹几个或躺或坐在席子上,母亲坐着小板凳,手拿蒲扇,慢慢喝茶,悠悠抽烟,他追着母亲吐出的烟雾……
抽烟是母亲的唯一嗜好,她高兴的时候抽上一支分享快乐;没辙的时候抽上一支,妙计就在烟雾中飘出来;忧愁时抽一支,仿佛能排解心里压力。
在母亲弥留之际,景亮的孝心从细微处展现出来:他征求母亲诉求时,眼含热泪给母亲伸出的两根手指夹上一支点燃的烟……
2024年11月8日于济南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