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长城精神,唱响长城古韵
文/卢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也是明长城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自明洪五年(1372年)修建开始,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不仅是明代西北边防上极其重要的军事关隘,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和必经关口。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雄关布局,领略山川形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长城作为人类文明标志、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有着很强的军事防御思想、还有着建筑艺术价值。近年来,嘉峪关市不断挖掘研究长城的建筑设计、工程地形、修筑方式、设计思想,以及长城文化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传承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并拍摄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工业、生活视角,诠释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西域文化在嘉峪关的深度融合。
自古以来,描写嘉峪关的诗句,如《七绝·咏嘉峪关》、《破阵子.游嘉峪关》 、《卜算子.嘉峪关》都描写出了嘉峪关的壮美雄伟,让我们仅从诗句里也感受到了嘉峪关的险要,长城的牢不可破,守关将士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气慨。这些经典的诗句伴随着嘉峪关流传至今,也赋予了嘉峪关独特的沧桑唯美的书香气息。
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嘉峪关人,已无数次登上关城欣赏嘉峪关的雄伟,长城的壮观。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初一,班主任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来到关城游览的情景。
嘉峪关关城以内城为主,面积二点五万平方米,城高十点七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远远望去,一座巍峨的高高的城门楼矗立面前,明黄色的墙体彰显着大气与庄严。红底黄字的“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高挂在城门楼上,令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之心。彼时,我正在初中阶段的学业,学习和生活中的成长关口正一道道摆在面前,常常会有一些困惑迷惘的时候,远远看见高耸云间的关城,蓦地感觉被它的高大雄伟所震撼,是小时候游玩时不曾有过的感觉。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每每遇到困难或者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在关城门前的情景,它让我遇困难不怕难,能以宽广的心胸去考量事情,在十字关口做出正确的选择。
曾经在民间故事里看到过一个关于修建嘉峪关工匠的传说。修建嘉峪关时,要求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工匠负责人易开占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称为“定城砖”。传说这块砖不是用来修筑城楼的,而是用于镇守城楼,若搬走这块定城转,全城城楼必将倒塌。
这块砖现仍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檐台上,旅游者慕名都会来看一看这“最后一块砖”,引起大家对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智慧的敬佩。书里的故事让我们在看到巍峨壮观的嘉峪关的同时,也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像关城一样可靠的工匠精神。
登上顶峰鸟瞰,四周壮丽的景色让我不由得油然而生出自豪豪迈的情怀,微风拂面,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当年,当年修建长城的工匠们是顶着什么样的恶劣天气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历代戍边将士又是顶着什么样的恶劣天气抵御了外侮的侵略,保卫了国家安全。想到这里,对他们的敬重就越来越强烈。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长城精神,它是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是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全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被世人所认同,所接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当年的戍边将士曾在长城上浴血杀敌,保疆卫国,他们的英勇换来了家国的平安。如今,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士们也在边疆的各个哨所为祖国的平安日夜坚守阵地,弘扬和传承着长城精神,继续谱写着戍边将士的英雄篇章。
嘉峪关经过修葺,现仍可见当年雄险的边关气势,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翰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海市蜃楼,或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历史上的嘉峪关不仅发挥了防御震摄外敌侵略的作用,也起着保障丝路畅通,发展河西经济的重要作用。随着河西走廊的战火逐渐消退,商业贸易逐渐兴起,这里再也没有战争的硝烟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让这座古城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如今的“一带一路”,延续了当年丝绸之路的故事, 凝聚了全球共识,超越传统地缘政治观,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为沿线各国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交流平台,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大国的引领担当。嘉峪关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正发挥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优越、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牢牢把握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文化、经济、旅游等多个方面积极发展与提升,再现嘉峪关的雄风。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嘉峪关作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在嘉峪关人的心中,也是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作为嘉峪关人的自豪感,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自出生就见证了嘉峪关、长城的雄伟壮丽,也从书本里感受到了嘉峪关的悠久历史。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我的成长过程也是祖国快速发展强大的过程,如今的祖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全国人民越来越富裕,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科技上的成就也越来越多,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我为生在这样强大的祖国自豪,为长在雄伟的嘉峪关自豪,我欣赏嘉峪关沧桑的美,欣赏嘉峪关的广袤和豪放,欣赏嘉峪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愿怀着敬畏的心情去瞻仰它!雄浑苍凉的大漠戈壁也将把我锻造成为越来越热爱生活,越来越热爱祖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