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里的艺术范儿》
作者:刘全新‖主播:郭晓芳
昨天,平沟的金老师带着烙饼用的电饼铛来到霍庄。她说,她在头天晚上就把面发上了,以备到霍庄现烤现吃。那烤饼里七七八八的成份都是啥,她还没顾得上介绍,但能看到的是,在饼烤好打开电饼铛的那一刻,她把带来的“万寿菊花”,撒到烤饼上,那饼立刻艺术化了。虽然吃的时候也不觉菊香之味在哪里,但心里却感知那花香的存在,直觉得万寿菊的芬芳,沁入心扉,令人愉悦。
把花儿掺入到烤饼里,然后再撒到烤饼上,花的柔,饼的香,组合在一起,好像有那么一些别具一格,便觉得那闪着金黄之色的烤饼,一下子有了鲜活的灵气,亮眼餐桌,勾人食欲。鲜花和烙饼,本来是不相搭之二物,却有了此等的天作之合,这想象力,有点儿“烧脑”,生出了“跨界”的惊奇。这种弄法,不管是生活里的小花招也好,还是艺术上的灵感闪现也罢,都在表现着金老师心灵里的“柔美”、艺术上的“灵动”和生活追求中的“有趣”。这或是小事一桩,但却富于“情 趣感”,悄悄地进入人的眼帘,悄悄地长出生活的美感来,让人的心灵霍然而动:不是生活无味,而是我们人“无趣”,要想生活“有味”,就要人先“有趣”。
人们常说“化腐朽为神奇”,或以为那是“乾坤定夺”,那是“天翻地覆”,那是“科学巨变”。可需要我们一说再说的是,任何伟大,任何神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从小事、从平凡中演变而来的。苹果与牛顿,茶壶与瓦特,马云与阿里巴巴,屠呦呦与青蒿素等等,无一例外。金老师是个画家,但她不以获取什么名头为荣耀,而是喜欢将画作置于陋室之壁,在清茶一缕中慢慢品咂,慢度时光。
四月的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去她那里,在山野上看了杜鹃花,中午在她那里吃饭。她那个地儿,因修水库的缘故,房子已经扒了大部分,仅剩下的一个可以勉强摆个桌子的饭厅,也是由残垣断壁修补而成,可谓陋室也。可餐桌旁边的墙壁上却写满了秀丽的文字,那是金老师手书的《兰亭集序》,书法端庄而兼流丽,柔美里透着坚挺,给人以飘逸之美,给人以力道之感,不仅养眼,而且还释放出一种“精神气质”,让人为之一振;另外的墙壁上还挂有她的三幅画作,一副竹下丹顶鹤,一副山野菊花,一副怒放的牡丹。环顾其间,那花,好像在陋室里恣意着芬芳与清香;那鸟,却好像是飞出了苍山,飞向了云天。这个金老师真的会折腾啊,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旮旯里,竟然慧心凝秀,摆弄出天广地阔之感来。墙壁上有文笔生花,檐柱间有泼墨成彩,这次第,真可以叫着山重水复中的“柳暗花明”哟。这功夫,这反差,谁又能不为之唏嘘、为之感慨呢?置身其间,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人的艺术创造力一旦“洞开”,那么,弄出一些“化腐朽为神奇”的事儿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就是金老师,不仅善于在生活里发现美,而且还善于把那些看似丑陋的东西变作美,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弄出火花来,弄出光亮来,弄出令人想象不到的“艺术之味儿”来。单说那烙饼,金老师秀眉一展,就立刻让“万寿菊香”加盟进来;金老师回眸一瞥,山里的那些土特产便心领神会,应声报到,那些个山楂、花生、蚕豆、核桃仁儿啥的,立刻出现在万寿菊饼里。要说这些山沟沟里的土特产,算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了,可要是让金老师的"金手"一摆弄,那些土得掉渣的山药蛋蛋、丑娘叶、紫苏、菊花、蕾香啥的,立刻秒变"天仙配",叫人惊叹,叫人垂涎,就想赶紧一饱口福。同志哥儿,你想吃么?那你就稍等一下,我喊金老师来,让她再来弄这有趣的"烧脑级"的表演,咱们一起享受这富有创造力的、灵动而活泼的"艺术之餐",这里,不仅有大山珍品的芬芳入腹,而且还有"化土为洋"的浪漫之趣呢!
万寿菊
黄花开在秋,芬芳沁心窝。
平沟遥相对,寿菊知几多?
大山生奇珍,人群有睦合。
寻她千百度,际遇在日昨。

【主播简介】郭晓芳,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平顶山市作家协会朗诵专业委员会会员。感悟生命的美好与快乐,愿在声音里修行,在朗诵中找到更高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刘全新,1955年出生,河南省遂平县人,2016年12月在平顶山市委办公室调研员岗位上退休。退休后,常写一些散文、游记等,以社会生活反映时代,以平凡之事记录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