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灵 在 歌 唱
(后记)
说到这个专辑《凝望月光》,就不能不提到我的童年和故乡。
我是个喜欢怀旧又很恋家的人。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的,生在一个叫做“刘家墩子”的小村庄里,我在这个贫穷、幽静的村庄里一直长到十多岁,童年的记忆也大多与她有关,她也是我爱得最深的故乡,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方水土滋润浸透了我的童年,只是她早已不复存在,只能时隐时现地藏在我心灵和记忆深处。
读小学的时候,功课不是很紧,家庭作业也不多,我往往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趴在一段田埂上就能做好。当时,我哥哥已经读高中,常常会带回一些课外读物,像《高玉宝》、《映天红》、《林海雪原》之类的小说读本,晚上,我就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读这些闲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便问哥哥。因此,上小学的阶段就读了不少课外读物,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上了初中,学校开设了作文课,许多同学碰到作文课就头皮发麻,而我恰恰是因为沾了读闲书的光,作文写得很轻松。二节课的作文课,我只用一节课就交作文给老师了,而写的作文又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上传阅,同学们还趴在课桌上绞尽脑汁不知从何下笔的时候,我已经跑到操场后的小树林里玩耍了。
高中阶段,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只是数学和英语一直瘸腿,就因为这个原因我与大学校园无缘,早早地走上了谋生的道路。现在想来,心里还总是觉得很难受。
参加工作以后,辛酸苦辣、坎坷曲折自不待言,人生的感悟也与日俱增,我就开始尝试着写些日记、心得之类的小东西,几年下来竟也记了几大本,至今我仍珍藏着,视为至宝,偶有闲暇,找出这些发黄的日记,重温一段难忘的生命旅程。
几十年过去了,我已过了半百之年,父母也早已故去,我越来越怀念那些曾经走过的岁月。于是,我尝试着用文字去记录这些渐行渐远的记忆,陆陆续续地写出了几百篇不是文学的文字,不是作品的作文,有时候,拿给师长或文友们看看,他们就鼓励我坚持写作,将来有机会结集出版。
其实,这些年来我所写的文学类的文章已逾500多篇,从数量上来说,出几本书早已足够。但我一直没有出,因为我知道,当下的社会是一个文学被冷落、被荒凉的时代,真正热爱文学、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之又少,我不想讨这个没趣,更不想附庸风雅、沽名钓誉。今年春天,《当代文艺》墨舞飞主编热情相邀,提议我编个电子专辑,盛情难却,我就欣然同意。以前陆陆续续写下来的东西很杂乱,而早些年留下来的一些文稿现在读来又显得过于粗糙稚嫩,实在不好意思呈显给读者,只好利用工余和休息时间加以修改,甚至重新写作,因此,本辑所选的100篇文字大多都是近几年经过整理修订的。
虽说我参加工作以后绝大多数时间都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但我有自知之明,丝毫不敢懈怠,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也从不敢认为婆娘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只能笨鸟先飞,以勤补拙,这些文章肯定不是什么美文佳作,但确实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用心写出来的,绝无投机取巧、募仿抄袭,《凝望月光》不见得有多么漂亮,但的确是我生命历程的回顾和心灵情感的寄托。
常言道,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对此我深感惭愧,我写的这些短文显然是粗浅的、幼稚的,弄不好会贻笑大方。但我觉得,只要我是真心写的,用心写的,即便有些疏漏瑕疵读者们也会原谅;再者,这也是我对外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相信一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写作和组稿的过程中,我得到《当代文艺》编辑部墨舞飞主编和全体编辑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高承、宣江、徐向妹等许多文友、老师们的热情鼓励,在此深表感谢。本辑收录的文中涉及到的人与事都不是虚构,但因年代久远有些不甚清晰,不必对号入座。假如哪位读者偶然碰到这辑《凝望月光》,不要太认真,权当作街头小报随便翻翻吧,汉江在此谢谢啦!!!
刘 汉 江
二0二四年冬至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