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阳的山
作者/张朝金
山阳位于秦岭腹地,商山之南,山之南谓之阳,故而得名山阳。这里被一群山包围,山山环抱,绵延不绝,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皆因其包罗万象,具有所有名山的俊,又有许多名山的险,还有诸多名山的秀和美,却少了自身的特色,缺少了山阳的标签和符号,给人的感觉山阳的山就是个山,普普通通。
其实,山阳县境内名山众多,有据可考的一百零三座名山风姿各异,一山有一山的景致,一山有一山的形态,一山有一山的风采。如天竺山、天蓬山、苍龙山,还有流岭、鹘岭和郧岭,个个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正因了它特点众多,才不够凸显。就像一个人,样样精通,绝不会独树一帜的。
有人说:山阳是山汇聚的地方,天下的山都齐聚在这里,此话不虚。山阳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山连山,沟串沟,岭接岭。你想要翻越一架山,努努力还是不难的。山里人起脚抬腿离不开山,不是上山就是下坡,走路养成了爬山步,感觉他们的步伐就是用来爬山的。
在我小的时候,上山砍柴、挖药材,经常要翻好几架山哩!然而,若想穿越一条沟,如入迷宫,却不容易。据说,当年李自成车厢峡败北,仅存二十六骑逃亡商洛-山阳山中,几年光景东山再起,完全仰赖穷山恶水地庇护。
任你走进任何一条沟,总觉得一眼能够望穿山谷,心里不免小看了它。可是,甩开膀子突飞猛进的时候,倏忽,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儿,一堵墙似的横在面前。拐个弯吧,又有一个弯儿挡住去路,无休无止,无穷无尽。鼓起勇气往里走,一块块崖石相互交错,狼牙似的越咬越紧,越走越狭,越走越深,走着走着沸腾的心凉了半截。
老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人就有多高。云端处山山峁峁住着人家,一家一户萤火虫似的,好像就在眼前,迈腿向前却遥不可及。山端两户人家遥遥相望,恰如歌词里描写的那样:“拉个话话容易,见个面面难。”两家人交流,稍稍提高嗓门,听得一清二楚,扬手打个招呼,也能看得明明白白。若要登门拜访,却似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得下一架山,再上一面坡,走一个大大的“V”字。回来,如是往返,没有一天的功夫就甭奢望了。据老人说,一个乞丐进山讨饭,上午赶一户人家吃午饭,下午赶一户人家吃晚饭,一天只能讨得两户人家,可见一斑。
山架很大,山口却很小,像一个葫芦口,不仔细寻找,满以为山口封死了,执意往里走,却别有洞天。距离我家不远的油坊沟,就是这个样子,沟口两山耸立,你若仰望,草帽准会滑落身后。迈腿往里走,一块巨石卡在沟口,死死拦住进山的去路。乍一看,没有一丝一毫的缝隙,似乎连一只鸟也飞不进去。但若猫腰进去,眼前豁然一亮,好像攥紧的拳头猛然张开,出现掌心似的小小盆地,世外桃源一般,非常的宁静。
山上人家多居阳坡,统一坐北朝南,家家屋后有一眼从崖缝流出的山泉,砍一根竹子,打通关节,一头接泉眼,一头通水缸,不仅甘甜,还很方便。多余的水引至房前屋后低洼处,插一些莲藕,第二年就会蓬蓬勃勃开一池的莲花,莲花点点,人间仙境一般。
山阳的山博大,山山峁峁养育了近五十万儿女。山山洼洼被雨水冲击成巴掌大小的小块田地,像花花绿绿的补丁拼接而成的百衲衣。
耕种如绣花一般,得有十二分的耐心。现代化工具派不上用场,牛也回不了头,大刀阔斧更是无济于事,仅能用月牙儿状的小锄和一双筷子似的撅头,绣花一样一尺一寸地务弄。薄薄的土层,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说是土地,不如说是一堆石碴子。石碴经过千锤百炼,油乎乎硬棒棒的,一锄头下去,火星四溅,只好轻手轻脚地伺候。
土虽然吝啬,却肥得流油,随手捏一把,湿漉漉油津津的,任意播下包谷、土豆、红薯或南瓜,个顶个的膘肥体壮,肥头大耳,粒粒饱满。
玉米棒子电壶胆似的,掰一个丢进火灰里烧了吃,能顶一顿饱饭呢!用力拔一株土豆秧,就会拎起一嘟噜白格生生的土豆蛋蛋,小的鸡蛋大小,大的橄榄球一样,随便摘一个蒸了吃或煮了吃,准会让你饱嗝连连,禁不住直呼:好好吃,好拿人哟!
山阳的山富有,被称为“动植物的宝库”,野菜、野果、野味,数不胜数。据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山阳人靠山吃山,挖野菜、扳竹笋、采蘑菇、拾地软,没有饿死一个人。南南北北逃荒要饭的人来到这里,山中的野果野味救活了不少人。至今,山阳的沟沟叉叉里,散居着许许多多“下河人”(丹江下游的人),就是大山救赎的子民。
山里人把讨生活叫“上坡”,日子揭不开锅了,就上坡讨生活。漫山遍野的核桃、板栗、柿子能养人,也能换钱。进山挖药、割漆、采茶都是活路。后来,活路更多,取石烧灰、伐竹造纸、砍藤编筐、割草织席……,样样都能活命哩!
山养活了人,山里人对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到了膜拜的程度。无论走到哪里,有人家的地方都会有山神庙,供山神、敬山神、祭山神是山民骨子里的信仰。人敬山,山养人,山与人和谐共生。
如今,“最美中国”装扮着万里江山,山沟沟也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秦岭最美是商洛”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寻山、看山、赏山的人纷至沓来。
新一代山民不再满足于“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日子,信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热衷于发展青山经济:种植茶园,开办茶厂;种植桑树,养蚕缫丝;栽种漆树,割漆开染坊……。更有那板栗、核桃和柿子,处处绿树掩映,村村花团锦簇,季季收获满满。
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山外人赏山观水的最佳选择和最火的打卡地。
【作者简介】张朝金,笔名今朝,陕西商洛人。中华作家网签约作家,乡村作家库认证作家,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西安作协会员,未央作协理事。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在省(军)以上刊物微刊发表作品1000多篇,多次获奖。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