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善若水
作者:张利平
周五下午办公室又送来一张戏票,说是2024年“廉洁文化商洛行活动”已经进入商州,要求大家周六晚上19:30分到中心广场商洛影剧院观看商洛花鼓戏《若河》。周六下午吃过饭,我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漫不经心走向商洛影剧院。到影剧院门口一看,好家伙,人山人海,现场还有好多安保人员在维持秩序。大多数没有票的市民聚集在门口,堵塞了进入剧院的通道,剧场工作人员不住的向大家解释说,等有票的观众进的差不多了,可以请大家进去见缝插针坐下观看,群众的情绪才有所平复。
我持票进入,坐到第三排第24号座位,扭头一看,四周已坐了不少人,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不少小孩,大家兴奋的期待好戏开演。19:30,主持人闪亮登场,先介绍了今天到场的市、区领导,接着区委副书记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随后,大幕徐徐拉开,剧情正式开演。
这部戏说的是,30年代,武汉一位新婚不久的女子到商洛寻找参加红军的丈夫。当这位叫君的女子寻夫到商洛洛河镇若河边时,才得知丈夫在突围中壮烈牺牲,红军和当地老百姓就将君的丈夫埋在若河边。之后,这位叫君的女子为了守护丈夫就在洛河镇定居下来。由于她与丈夫情深义重,一直未再嫁,长期致力于当地的教育事业,担任洛河中学校长十多年,直至60年代退休。人们感念她的忠贞和善良,尊称她:君婆。
大雨过后,村里的青年秦长山到若河边为君婆捞河面漂浮的柴草作为做饭的燃料时,无意间发现河边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女婴睡在一个竹篮里,可能是从上游冲到岸边的。秦长山就将放女婴的竹篮放在背篓背回君婆住处。在路上,偶遇君婆邻居侯银匠,侯银匠得知秦长山捡了个女娃,意欲将其收为童养媳,长大后与其儿子侯金驹结婚。秦长山了解侯银匠的为人,知道他贪财薄义,坚决不肯将这女婴交给侯银匠。君婆得知女婴遭遇,欣然应允收养女婴。众乡亲伍婶、瞎爷、麻婆得知君婆收养了一女婴,纷纷慷慨解囊,送来百家衣、长命锁、中草药等,大家一致要求君婆给孩子取个名,于是君婆就给这孩子取名:若水。
若水在君婆的教育和众乡亲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上学。她有两个男同学刘老闷和侯金驹,一个女同学桂梅。侯金驹是侯银匠的儿子,受其父影响和宠溺,骄横跋扈,经常欺负若水,说她是野女子。刘老闷和桂梅是若水的保护神,对她关爱有加。在若水十六岁时,君婆接过大队支部书记秦长山的兼职重担,当上了大队养老组的负责人。她在若水的帮助下,把村里像伍婶、麻婆、瞎爷一样无儿无女的老人集中在一块,管吃管住。将自己的退休金和抚恤金拿出来用于养老组的日常开支,为老人们添置衣物,购买粮食。若水则为老人们洗衣、洗头、洗澡、做饭,陪他们聊天、唱歌、解闷。又过了两年,公社给若河大队一名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名额,大家一致推荐若水外出上大学。侯银匠得知这一消息后,跑到公社寻情钻眼,花钱送礼,让儿子侯金驹顶替了若水。若水上学不成,大哭一场,在君婆和众乡亲的劝慰下也终于释然,全身心投入养老组日常工作中。
80年代初,若水与同学老闷结婚。几年之后,君婆去世,若水接过君婆的重担,担任了养老组组长。后养老组扩大规模,改建为洛河镇敬老院,若水光荣入党,并被镇党委和县民政局任命为敬老院院长,同学桂梅也经常利用所学医务知识为敬老院老人看病。由于经费不足,敬老院一度陷入困境,若水扛水泥赚钱补贴敬老院用度。之后,若水和老闷的儿子明明大学毕业,也回来帮助母亲管理敬老院,在他的帮助下,将敬老院建成了洛河镇康养中心。若水的事业一天天蓬勃发展,她被大家公推为大孝之女。可是夜深人静之际,若水常常思念失散的父亲,她的家本在丰阳县的赛虎岭上,门前一片翠竹园,院内一眼深泉井,屋后长满华山松。梦中她常回到故乡,可是由于放心不下敬老院的老人,她一直未能回老家找寻父亲。若水的父亲在妻子死后离开家乡,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竹篮,一头是年幼的女儿,一头是仅有的家当,在逃荒时遭遇水灾。若水当时三岁,小名叫碎女,被水冲到若河镇,其父亲则被洪水冲向下游后被救起。60年后,若水和老闷在若河边发现一位疯疯癫癫的老者,并收留了他。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位老者看到挑竹篮的明明之后,扑过去抱住竹蓝大哭不止,他好像想起了什么。若水和老闷交换了一下眼神,让老闷领旁人退下,只留下若水与老人单独相处。经过启发,老人终于想起他住的地方,他到洛河镇,也是寻找失散60年的女儿,于是父女重逢。
剧中还有一段小插曲。侯银匠由于家风不正,他的孙子大学毕业后担任了某公司的财务处长,将公款转入海外赌博,亏空巨大,案发入狱,孙媳妇跳楼自杀,留下一个三个月大的嗷嗷待哺的男婴。侯金驹此时已年迈体弱,身患癌症,无力抚养,于是他想起了老同学若水,他将孙子放在若水门口,并写了一封托孤信,若水发现男婴并阅读信后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收养了男婴,并将羞愧难当的金驹找回来,让他在家乡的康养中心安享晚年。
看罢这场戏,我眼眶有些潮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用“一抹晚霞焰如金,洒下余晖照后人。仰止高山风骨韵,低首念怀水之魂”作为剧情简介最合适不过。剧中孤女若水在红军烈属君婆的抚养和教育下,深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以至善至孝的情怀,把憧憬几千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化思想境界化为活生生的现实。
夏为雨冬为雪,至善至祥润万物。随着乡村振兴的大潮,年已花甲的若水依然精神振奋,开拓思路,为在洛河镇创建一座新型现代化的“康养家园”而奔波操劳………
全剧特色明显,叙事风格像徐徐展开的山水诗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触人心灵。女主人公若水平凡朴实,形象显明,可信而接地气,具有高尚道德的感召力,又有现代文化的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观赏性。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的话告诉我们,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我想这恐怕就是这部戏的主人公取名“若水”的缘故吧。
剧情以大团圆结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特别是涉及的养老问题,深深吸引了我。这两天延迟退休政策出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可见养老问题确实是值得关注的民生大事。希望所有人的养老问题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期待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有更多好戏上演,全力唱响商洛康养之都的地域品牌!
书于2024年9月29日
作者简介:张利平,男,陕西商州人,生于1971年10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闲暇喜欢阅读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