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半辈子上过学,务过农,在小队、大队和公社工作过。当兵的日子里,主要干过军事行政工作,以作战训练和管理为主,负责过后勤工作,也从坦克驾驶员奋斗到装备部长,有正式命令的政治工作经历,也就是坦克47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满打满算428天时间。

但我热爱热心政治工作,与历任搭档军政关系处的好。30年前的团政委,5年多时间4位师政委,和我都是好战友,真朋友,铁关系。沾他们光,有他们引导牵线,这结识了部队几十位记者和宣传战线的领导和战友,有的成为我终生的老师和朋友,有的成了几代有联系的家庭。

今天是记者节,写几个小片段,算是对节日的祝贺,对老师的感谢,对朋友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欠他们工作与人情账一点回报。
我所认识和打过交道的记者,是从1980年在团里机关工作时开始的。

由南京入伍的徐铮同志担任宣传干事,这是我一个排战友,我给他当过排长,他比我年长两岁,入伍晚一年。是他这一任上与当时还是战士的邓祥燕同志,共同努力,打开了团队新闻报道新天地。徐干事由副团转业,成了江苏省卫视甚至全国有名的编剧加导演,所创作小品专场演出,当年由马季先生主持同步在卫视向全球直播。前年创作的《凝望》实景剧,大力宣传“刘老庄连”先烈的伟大事迹,网络直播,效果非常之好。而邓祥燕同志则一发不可收拾,由团到师,直到军区报社记者、编辑、处长、高级编辑,直到资深大校退休,现在正忙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师长徐彦刚事迹宣传。也还有同时期的廖彦强以及后来的杨欣等战友。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蹲在连队发现素材,回到机关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在我脑海永远不可能褪去。

任职团长时,团里当时小记者们,焦元平、刘世明、陈代表、何旷阳,这三十多年也难以忘记。为他们创造工作条件,我是大力支持,为他们写出优质报道,我也大力表彰。一个落后团有了进步,一个平时没有多少名气的单位出了先进,能不能宣传出去,鼓舞士气,激励官兵,他们起了重大作用。这些同志后来也是事业有成。焦元平成了张掖地区传媒战线有名人物,投资方面专家一个。刘世明同志后来上院校毕业,分配到广州军区,军改之后,成为某局局长,也算是当小记者到大责任。陈代表战友,我昨天刷抖音看到,不清楚他看没看见我的祝贺与问候。何旷阳同志毕业分配到其他师里,走进军官行列了。如果说我们团工作进步,实现全面发展,报道工作也是其中之一。

进入到师班子,参谋长既要参与全师工作组织领导,也要管好直属单位,对我印象最深的张廷红,什么时候也忘不掉。一个小小报道员,一年在各级新闻媒体发稿达到300来篇,不包括对台广播在内,这是什么样的效率。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到他宿舍看望,他在埋头写我们师直属队节日期间文化活动情况。每周到我办公室进行新闻线索交流,汇报想法思路,他的刻苦精神,真正是令我感动。转业后,先到一家报社工作,后来下海到一五星级酒店成为股东与部门经理。师里搞报道的王炳全同志,是由其他单位交流来的干部,为师里报道工作立了大功,尽管职务与年龄有差距,但作为战友与朋友,为了新闻工作的努力是一致的。我离开师里15年了,他儿子在西安结婚,还要我冒雨参加致辞,不能不去。像孙万贵也是师里记者中比较有影响人物。

在师里工作时,得到上级机关与业务部门大力支持,受到军委首长与总部机关大力肯定,来的记者多了去,这时候与我打过交道的,文字记者乔天敏,是大记者,是他把我们师情况写成了内参,登上了《解放军报》,成为宣传整师典型的开端。《解放军画报》社长柳栋与王传顺,具体深入到我们单位基层连队,官兵之中,训练场上,让人既学习他们对专业的敬重,也看到他们对基层关心。

《人民军队》报是兰州军区报纸,是由当年西北军区传承下来,也是由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报头的重要媒体。1991年春天,副社长黄勤信坐到我床头采访情景,如同仍在眼前。我因为训练受伤,他亲自到我宿舍,就科技大练兵问题进行采访,启发诱导我进行深入思考,从一个团看军区部队整体,从发展看到未来,如何解决上下一般粗学习,口号与实际结合问题,我提出的想法得到他认可。回去之后他以评论员名义写了文章,《树大观念,做小文章》,标明题目是由某坦克团参谋长提出来,让我在全区出了小名。现在与我住一个干休所前后楼,只要看见他,我就想起来他当年对我培养与教育。

从《人民军队》报社社长岗位退休的樊增民,这是一个宣传高手,记者中能人。军区的处长来团里采访,团长外出公干,政委参加上级学习,副团长接兵,就我参谋长在家主持工作,军区机关正在对团队进行年度考核,确实是忙得不可开交。樊处长没有干扰我们工作,天天跟我到考核现场,看坦克射击,看战术作业,看官兵素养,看考核成绩,不声不响,只是看与记。不要人陪同,不用上酒菜招待,也不要什么刊稿费用,最后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团队训练经验作法。后来又单独写了对我的报道,起先说是同样的版面位置,因为大活动原因,推到二版差不多就是通栏,我们感激了不得,樊处长倒觉得对不起我们一样。今年8月份,一位由北京来老首长相约见面,他放下在老家商洛伺候老母来西安见面,还说这件事没搞好。过了三十多年了,弄得我不好意思。

不只是文字记者,电视记者更使我相交朋友不少。
难以忘记,冒着严寒,零下二十多度工作的中央电视台兰州记者站的戴英森主任。在文殊沟坦克车场,在祁文戈壁留下他拍摄脚印,把我们团里宣传出去,把我个人宣传到中央电视台。那一顶瓜皮帽根本不能御寒,那原来的夹克与后来穿上皮大衣难以抵挡寒冷,但我们的感情多年来相互牵挂,让人感怀。

不能忘记,当时与他一起宣传的卜法友战友,把我由团职干部宣传到将军,由文殊沟宣传到兰州城,也由七台报题搞到新闻联播,由字幕换成了同期声。由他与我是战友,也搞成了与他家哥哥成朋友。我担任团长时,坦克三连参加军区比武,十项内容他们夺得七个第一,全团上下群情振奋,是卜主任与其他同志宣传到了中央一台,一天之内播出四次。我退休了,他怕我不适应,专门陪同七天,去他老家和附近,看看祁连山下的风景与传说。今年我去河西,看看马上要拆掉我任职时带领大家维修的院子,他前后四天多时间,全程陪同,让人为这样的好战友感到自己做得太少。只能中午吃点他由民乐寄来的大蒜,给自己一点刺激。

像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我只能是短时间内,写这短短的文章,也算是对记者节的些许祝贺,对战友们一点回忆与感谢。
像李清华、马三成这些分社社长同志,对我们当年工作单位和开展业务十分关注,特别关心,给了不少支持,也得感谢才行。


《作者简介》
李建印,陕西澄城县人。1957年出生,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伍,服役41年多。经军队初、中、高级培训及赴俄罗斯留学,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历经基层部队带兵训练,后在兰州军区机关工作至退休。少将军衔。长于战备、训练、装备、管理工作,文字新手。

2024年11月8日于西安干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