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白洋淀(下)
作者/尕圆
三、想起孙犁
在芦苇和荷花中时明时暗的转悠,雨雾蒙漾中来到孙犁展览馆。孙犁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上中学的时候就读孙犁的作品。那时家中没有多少书,大哥的书架管得严,但总有让我得逞偷出来的时候。最爱读的是《芦花荡》和《荷花淀》。自小在西北山区的孩子,连大山外面都没有去过,看到书中对大片水域、芦苇、荷花的描写,想象的翅膀便飞得很远。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让那时的我如痴如醉。三十年后的今天到现场看了一下,景象就是三十年前想象中的样子,这里确实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确实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还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同成都百花潭巴金纪念馆相比,孙犁纪念馆有些简单。仿古建筑三合院,坐北朝南,正门"孙犁纪念馆"牌匾是诗人贺敬之题写。南端六柱木制碑亭,正面两柱有孙犁撰写的楹联"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碑亭中间有"荷花淀派创立者孙梨”碑和孙梨的雕像,都是用汉白玉制做的,庄重而肃穆。中轴线上建有木制牌楼,牌楼中央有孙犁所书"大道低回"牌匾。主展厅展示的生平与创作资料较为陈旧简单,按我的看法,还远不能让人了解孙犁的创作及人生
。
记得三十多年前,参加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听过兰大中文系一位教授讲《现当代文学》,我的听课笔记中有这样两句话:"孙犁是荷花淀派创始人,他受鲁迅遗风影响,最忠实于鲁迅传统",他的作品里流露着现实情怀、人生苦楚,其思想性不容忽视,须细读才能知其味。只可惜,他和鲁迅一样,有些被边缘化、受冷落。"现在只记得这位教授对孙犁和鲁迅被"边缘化、受冷落"分析了整整一节课,包含了对当代一些文学现象的批评,激情难挡。回想这么多年我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也能感受到对鲁迅和孙犁被"边缘化、受冷落"这一点。今天在他老家展览馆所见的寒酸,也算是印证吧。
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还是喜欢孙犁的作品。前几年还读过他的《芸斋小说》。在别人眼里,都二十一世纪了,还读这书很是不合时宜,但我仍然读得如痴如醉,被他笔下所展现的生活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和死亡的归宿而有所思。孙梨的笔触是
朴素而清新的。他的"朴素"是乡土派的,给人一种灰色的感觉;"清新"则是高堂雅士,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味道。"朴素"和"清新"本有些矛盾,但在他的笔下,却能得到完美的调和,给人一种不同的艺术享受。粗读过苑英科著的《孙犁传》,知道他不慕荣华,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知道他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知道他生活简朴,自甘寂寞,爱憎分明。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品性,才有了宁静沉潜的心态,才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我的枕边书中有《贾平凹散文集》,这书的序言即是孙犁写的。他赞誉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住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我所读过的鲁迅、沈从文、柳青、贾平凹、刘绍棠、陈忠实、路遥等乡土文学作品,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深沉与大气。大概他们是一路人。文学的根在生活中,生活的根在泥土里,但愿他们不要被边缘化,不要被冷落。
(2008.09.25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