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庄:粉条“开挂”幸福花
作者:杨烈勤
我的家乡御驾庄,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位于济源市区滨河南岸,古称湨梁村。这里有周襄王的“湨梁会盟”遗址,有东汉开国将军邓禹墓,更有名牌物产——御驾粉条。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刘秀与之进行了持久的争斗。有一天,王莽率军追杀刘秀,从孟津过黄河经坡头至轵城。一路上,刘秀马不停蹄,人不离鞍,行至湨梁村时,终于甩脱了追兵。此时天已近黄昏,人困马乏。湨梁村人纷纷盛情接待,帮厨做饭,站岗放哨。刘秀大为感动,吩咐“火头军”将豆类磨粉制作粉条的方法教与村民。后来,刘秀当了皇帝,派大将邓禹护送娘娘到御驾追思,邓禹病逝后也葬在这里。30年后,汉明帝刘庄亲临此地,封陵立碑,将湨梁村更名为御驾庄。也就在这一时期,御驾庄逐渐有了粉坊,有了粉条匠人。
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有名气的御驾粉条作坊,由清朝咸丰时期刘文正(监生)、刘文德、刘文玉三兄弟创立。当时作坊的名称叫“三興玉”,匾额镶在刘家大门的阁楼上。“三興玉”作坊以绿豆、玉米、高粱为原料。生产工具有花岗岩大石磨,直径五尺的大瓦盆和担八大缸。
据百岁老人刘宪禄回忆,小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到“三興玉”粉房捡拾粉条头充饥。“三興玉”粉房一直兴盛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因大闹蝗灾被迫停业。
20 世纪 5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御驾人重新干起了粉条行,有三个生产队开办集体粉条作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济源城乡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御驾粉条作坊增至30余家,工艺由手工生产过渡到半自动、自动化机械生产。这时加工粉条的主要原料是红薯,成套制粉机是从禹州购买的。
每当秋后,红薯成熟,到御驾村卖红薯的排成了长长的车队。红薯经过数道工序,制成团粉,到气温低于零度以下时,开始用制粉机加工粉条。加工出来的粉条,一扎一扎挂在场地的铁丝上,直到晾干为止。御驾粉条,以淀粉纯、丝条匀、颜色正、口感好、筋道耐煮著称。每年冬春时节,周边县市的群众纷纷前来购买。据有关资料,御驾粉条作坊年加工红薯总量在1000万斤上下,成品粉条达10万斤以上。据说,御驾粉条在好年景时,还远销到了韩国、东南亚。家乡的粉坊,如同一曲悠长的民谣,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吟唱,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对那片土地的深情眷恋。记得儿时,冬季里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我便知道那是老一辈人在为准备制作粉条的信号。如果孩子们走进粉坊,家里人就会分给每人一小碗热腾腾的粉条,再搭配生产队菜园里的蒜苗,淋上几滴酱油醋,一碗简单却美味的粉条面便呈现在眼前。粉条面颜色洁白黄润,在阳光的直射下银光闪闪,呈半透明状,吃起来口感柔韧筋道,那滋味,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那是家乡的味道,是爱的味道啊。
大大小小的粉条作坊,让御驾人完成了原始积累,更提升了他们的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近年来,御驾人拉长粉条产业链,进入家家兴商的新领域。每到夜色降临,几乎户户出摊位,人人是厨师,随处可见粉条做成的特色食品。比如粉条加入菜料,配以肉丝、藕片、绿豆芽、芹菜丝、鸡蛋皮、紫菜等材料炒制而成的饭菜,食之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四条街上热闹非凡。据统计,御驾有1000多户门面房,临时摊位70余家,出现了一荣共荣、一兴万兴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持续推动,御驾粉坊需要异地搬迁。搬迁后的“空地”如何有效利用?村“两委”审时度势,引进大型商超企业丹尼斯,实行“集体投资、企业管理、商业销售”的经营模式。丹尼斯商场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居民,20多年来,每年利税200余万元,逐步走上了规范化、集约化、商业化道路,实现了企业与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三赢”。
2015年初,“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积极筹措资金700余万元,继续盘活部分闲置土地,创建夜市一条街,目前摊位500余个,经营面积2400多平米,村集体每年新增收入200余万元,增加就业岗位500余人。居民刘道理自豪的说:“我现在也是上班族,夜市一条街为御驾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御驾粉条、御驾餐饮、御驾商超、御驾夜市……古老的御驾庄,由丝丝粉条起步、引领、扩容、增效,在实现强村富民的道路上持续迅跑,不断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202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