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印象
文/刘寄康
前不久的农历九月中旬,我与几位表兄前住位于蒲县县城东的荆坡村看望二舅,被安置下塌在一个叫新华书店的宾馆里小住了两天,每天清晨和夜晚来往于宾馆和荆坡之间,几乎穿越了半个县城,穿过清洁的街道、宽敞的马路和高楼林立的时候,乍然有了新的感觉和感受,这还是我印象中的蒲县吗?城市扩张了、高楼增多了、街道变宽了,山更绿、水更清,城市更干净,俨然像座城市的模样。
我第一次到蒲县并留下印象的,大约十五年前的2009年夏末时节,蒲县县城二舅家的表弟樊国强儿子十二周岁生日,我相约表兄一块去祝贺。记得一大早,我们分骑两辆摩托车从家里出发,一路飞奔,经左家沟小山沟、西堡村、三交河、吉家山,向西骑行在婉延的柏油马路上,上了弯弯绕绕的山路,便是蒲县的乔家湾乡,在这里开始南行约十数里,穿沟下坡进入南北都是山峦的大道上,远远向山上望去,两边的山坡上是高矮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柏树。接近初秋的时节带着一阵阵凉风,从头到脚一股凉爽的感觉,我们无心观赏路边的翠绿,山上的美景和小河里潺潺的溪流,油门一紧,飞也似的往前赶,迎面不时的遇见大大小小的车辆,车上大都装着高高的煤,抑或也有焦炭之类的,想来,蒲县煤炭资源是丰富的,这就是财富。无怪乎人们说蒲县虽然地处山区,但经济条件却好于他处。
我们赶到表弟所居住的荊坡村时,时间已然到了十时,真是早饭已过午饭没到,肚子里早已饥肠辘辘,简单吃了碗现成的面,单等中午的大席了。
饭后,我们几个表兄弟相约在县城游览,由于我初次到蒲县县城,一切都感到新奇,穿过大街小巷,越过桥梁,也就那么从东至西长长的一条街道,间或也有杂七杂八的辅街,整个县城很快转完了,街上的人也稀少,没有县城繁华的景象,也没有特别的去处,一座普通的小县城罢了,唯有的特点是南北两边的山上长满了柏树,县城较我们的万安镇大些,但决然小于洪洞县赵城,街面上的商铺倒也不少,但不是很繁华,人也没那么集中,印象中除了驰名省内外的柏山东岳庙是个游览胜地外,也没有可游玩的去处。
相隔十五年,再次到蒲县的感受大不一样了,眼前的一切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在大街上,有一种愉悦的心情,不用说穿城而过的520国道和临(汾)大(宁)公路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不用说高大宏伟的大厦增添了靓丽的风景;大路上各种类型的小型车辆来回穿梭,电动车随处可见,所有的街道宽敞了许多,所有的门店焕然一新。蒲县迎宾公园、蒲子文化宫、蒲伊广场、蒲县健康主题公园、廉政广场、锦绣公园等各具特色,彩虹桥、西关桥和众多的新的建筑、街道两旁的树木花草,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在某行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大表弟樊国梁介绍说:蒲县,这些年主要是拆旧建新,先后新建了党校培训中心、蒲县中学、图书馆、美术馆,行政审批大楼等,居民小区蒲子花园、盛世锦绣等也进行了改造。据他说,蒲县今年又全县实施了雨污分离工程,城市提质靓化,所有门面和街道两旁的建筑都装修一新,拓宽的蒲伊东街,蒲伊西街,蒲伊南街等主要街道敞亮整洁,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处吕梁山脉南端西麓的蒲县,这个南北凭百里之险,东西辟一线之天的9万多人口的山区小县。因其地理优势故有“诚河东之咽喉,亦西秦之门户”之说。近年来先后荣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科普示范县”、成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垒石坑填土植树数量最多县”排头兵”、装备制造“承接地”、物流集散“旱码头”、城市更新“示范县”、文旅康养“先行区”等。还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蒲县县委办公室干部,在蒲县工作多年的妻表弟郑志军告诉我:蒲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中南部铁路及以县城为中心的两条南北高速引线的开工建设,蒲县将成为西山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最大的煤焦集散地,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蒲县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蒲县环境优美,宜商宜居宜业。蒲县是个好地方。
逗留了两天多,我们恋恋不舍的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感叹着这座小县城的巨大变化,回味着几天来在蒲县的诸多感受,忍俊不禁的朝车后窗多看了几眼。
时隔多年,两次到蒲县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截然不同,对蒲县的印象也深刻了许多,下次有机会再去蒲县的话,定然专程去游览一番城东柏山之巅的东岳庙、县城西北的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昕水河南岩翠屏山山腰的真武祠等地,那时候大约对蒲县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些,愿美丽的蒲县明天更美好。
(作者刘奇康系山西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