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祥唱(一)
别走姑苏塞外秋,经年苦盼岁常忧。
寻君千里离人泪,一泻倾城万古讴。
沈妙忠和诗(一)
不甘孤苦度春秋,哭倒长城多少忧。
第一雄关留庙宇,供人凭吊作歌讴。
李云祥唱(二)
蛾眉少小识弓刀,十载沙场代父劳。
孝悌忠君难两弃,归来不著尚书袍。
沈妙忠和诗(二)
代父沙场挥马刀,千难历尽有功劳。
同仁今辨雌雄兔,重贴花黄脱战袍。
李云祥唱(三)
许身亭长不言穷,比翼同仇唱大风。
铁腕佳人临帝制,春秋本纪一书中。
沈妙忠和诗(三)
宫斗从来计不穷,雌风偏可压雄风。
庙堂肇始有皇后,太史公书本纪中。
李云祥唱(四)
生年离乱恨无家,朔漠风高边草斜。
沥胆十秋吟汉月,炎黄从此有胡笳。
沈妙忠和诗(四)
望断长安难返家,草枯风疾雪飞斜。
感恩唯有曹丞相,诉尽哀肠十八笳。
(五)
浣女沉鱼性本强,十年歌舞伴君王。
难能许国轻名节,惜是归身史不详。
沈妙忠和诗(五)
浣纱弱女愿心强,受命入吴身事王。
越甲凯旋已兴国,余生履迹不须详。
李云祥唱(六)
可叹生身少为奴,却能重义报司徒。
终年辗转诸侯侧,家国情缘两不图。
沈妙忠和诗(六)
容颜羞月却为奴,离间连环听司徒。
可惜计成除暴后,无人肯续汉家图。
李云祥唱(七)
邂逅名园寸断肠,别情难诉寄宫墙。
曾经恩爱相思里,无奈东风一纸长。
沈妙忠和诗(七)
一杯红袖表衷肠,别绪无言向柳墙,
题璧空留千古恨,鉴湖不改水流长。
李云祥唱(八)
长安北去走朱颜,为国和亲凋玉鬟。
落雁焉知千载后,空留青冢向潼关。
沈妙忠和诗(八)
金银无贿画无颜,白雪黄沙染鬓鬟。
寄恨琵琶胡语里,荆门回望几重关。
李云祥唱(九)
才人借势上朝堂,天下从今有女皇。
功过原来凭史笔,高碑无字亦留芳。
沈妙忠和诗(九)
脂粉轻描登庙堂,明空昂首敢称皇。
御臣治国胜男子,碑石无文却有芳。
李云祥(十)
国色天成可伴君,长生殿舞石榴裙。
一朝失势马嵬驿,夜半芳魂抚乱军。
沈妙忠和诗(十)
既是夫君亦父君,长生殿里舞衣裙。
兴平驿站马前死,三尺白绫平六军。
<无题十韵>读后散记
作者:独步红尘
每个人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生存,他(她)们的活动无不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体现一定的社会性和与之相关的个性。评价历史人物准确地把握这一点,必须有丰厚的历史知识,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这样的人物史评就会成为有一定借鉴和教育意义的佳作。两位老师的人物诗论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从中看出作者对历史典故的熟知,也体现出作者娴熟的驾驭古典诗词的能力。
作品虽名为无题,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一眼便知。说明两位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了解,并能做到用典无痕,流畅自然。也看出作者文学功底的深厚和写作技巧的娴熟。人物刻画常有神来之笔。如‘寻君千里离人泪,一泻倾城万古讴。’‘曾经恩爱相思里,无奈东风一纸长。’‘孝悌忠君难两弃,归来不著尚书袍’。‘感恩唯有曹丞相,诉尽哀肠十八笳。’‘题壁空留千古恨,鉴湖不改水流长。’两位诗友善写历史题才的作品,而且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贺可赞。
诗中人物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所做的选择,或主动或被迫,都是社会与个人相搏的结果。作者对此或叹或赞,都恰合人物的特定命运。由此可见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历史的客观认知。
就本辑十首而言,无论是木兰代父从军,西施伴君与归隐,昭君出塞,还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以及杨玉环的命运,都与该时代的社会变故紧紧扣连。
正确的历史观,详实的历史知识,是书写历史典故和人物的指导和基础。两位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作者简介:
李云祥,网名梦回湘水。50后,吉人居辽。中共党员。本人种过地,扛过枪,挖过煤,经过商,获过奖,遭过殃。家有薄田,岁无皇俸。少爱诗词,老无所成。吉林省诗词学会、大连诗词学会会员,巴黎文学永久会员。现任大连黄埔诗社副社长,北国诗词社副社长。近年先后在多家平台发表作品二千余篇。曾印刷诗集《流年诗稿》、《梦回湘水》。

作者简介:沈妙忠,1952年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一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文学写作主要有散文和格律诗词,作品发表于《解放军文艺》、《人民海军》报和省市报刊。现任大连市诗词学会黄埔诗社编委

读者简介:
禾子:资深文化艺术活动策划、导演、主持人、评委。吉林省朗诵艺术学会理事;吉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松原市朗诵协会副会长。
酷爱朗诵艺术曾经在第四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吉林省赛区总决赛中获成人组二等奖;吉林省第二届诗文朗诵大赛和“金葵花杯”比赛中分别获一等奖;中国朗诵联盟首届全国“颂读”大赛获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