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才僧一行
刘孟领
每当我从现住址冀南邢台回原籍巨鹿,一定要路过县城北环一行大道,这时,我都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因为我家乡的历史能人在中国乃至世界大名鼎鼎,因为国际小行星组织都将他的名字在月球上命名——“一行小行星”。由于他能的上天了,作为同乡,岂能不高兴?
一听僧一行的名字,便知他是一名和尚。僧,和尚也;一行,法号称谓。是的,他就是唐朝的和尚。因他精通天文、精通数学、精通密教,连皇帝都召集他进京工作。唐睿宗数请不动,唐玄宗请他到集贤院,才给了皇帝面子。
僧一行,本名张遂(683——727),邢州巨鹿(今邢台市巨鹿县)人,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机械专家、佛学、道学家。
僧一行,历史记载他在原有基础上,重新造出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对天文学的研究,发现了好多天文学现象,堪称世界纪录。
你看,浑天铜仪,多么美观漂亮呀!形象的星宿,描刻在仪器上面。仪器运转的动力,来自注水激轮的力量,每转一周,是一个昼夜,与地球运转天象恰恰相符。可赞的是,仪器上还装了两个运用机械原理而制成的古代机器木人。一个每一刻敲一次鼓,另一个,每2个小时即一时辰敲钟。鼓钟分别奏乐,实在令人鼓舞,其精确程度,有史记载超过了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后来,其器放置在武成殿前,文武百僚无不称赞其妙!这个机械英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现的威克钟早6个世纪。
你看,黄道游仪,它可以直接测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坐标位置。可赞的是,他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712年提出恒量自行观点早一千年。
一行受皇帝之诏,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地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弧度的长度。他们跋山涉水,南北奔波,绘制了复矩图24幅,得出北极的高度每相差一度,南北两地的距离就相距129.22公里。这个长度虽然比现在测量的子午线的长度111.20公里有较大差距,但这毕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实地测量子午线的重要成果。所以说,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你看,《大衍历》,在我国历史上推行了八百多年。这是僧一行的历学贡献。公元725年—727年,僧一行经过两年时间,编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只可惜,僧一行当年病故。后经张说和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于公元729年颁行全国。经历史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后来,传到日本、印度,在这两国沿用百年。
《大衍历》高贵之处是,它发展了前人的岁差的概念,创造性提出了计算食分的方法,发现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新的二次方程式求和公式,并将古代“齐同术”(通分法则)运用于历法计算之中,从而得出一回归年365.25日,24等分而得24个节气,长15.22日。
你看,僧一行的密教,传承了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部分融会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佛法和科学技术相融一体,是僧中科学家。
僧一行,在京城从事天文科研的同时,参加了翻译经书工作。《佛祖统纪》说僧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公元724年,僧一行参与译《大日经》。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是他记录并发挥而成的论文。这《大日经疏》是其教思想的代表作。而《大日经疏》从理论上将印度密教本土化,确立了唐代密教的理论体系,使唐代密宗也具有同其他宗派一样的哲学理论,对中国密教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这以后,不论是受金刚密法的弟子,还是受胎藏密法的弟子,不论是日本东密的大师,还是日本台密的大师,释经论法都以《大日经疏》为依据。僧一行死后,唐玄宗亲自撰塔铭,谥号一行“大慧禅师”号。
……
各位看官,可能说这有什么可称“奇”的?还是从他的出身和为人说起吧。
僧一行,是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公谨的孙子。您知道张公谨是什么人吗?他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以一人之力死死挡住了玄武门外李建成、李元吉事先安排的二千精兵的英雄。由李建成、李元吉引爆的这场萧墙之祸,终于止于玄武门事件,从而才有了开元盛世。
虽然僧一行的祖上是赫赫有名的骁勇善将,如果要借此东风,很可能顺风顺水、官运亨通,可僧一行却无心于官场,而是青睐佛教,惟愿青灯古卷相伴一生。
少年张遂,聪慧过人,自幼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法、阴阳、五行学说。
武则天称制以后,大开杀戒,几乎灭绝唐室子孙。她的侄儿武三思也仗着武后的权势,纵横京师。武三思仰慕张遂的学识,想和他结交。可是,身为忠臣之后的张遂,不屑与其为伍。为了躲避武三思的拉拢纠缠,张遂就归隐嵩山,在嵩山普寂大师门下剃度为僧,因为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号为“一行”。
僧一行进入佛门后,从河南嵩山,来到河北邢台玉泉寺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经四处求访贤师以探究天僧一行进入佛门后,从河南嵩山,来到河北邢台玉泉寺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经四处求访贤师以探究天文历法演变的奥妙。
一日,僧一行来到天台山国清寺,向住持僧人稽首,恳请学习演算法,住持传授其密诀,使其豁然明白。
唐睿宗即位后,曾数次聘请僧一行出山,他都称病不出。唐朝皇帝大权在握,也就不在意一个僧人,于是也就随他去了。
唐玄宗曾请僧一行进入集贤院,问他有什么本领。僧一行回答,擅长记忆,别无它长。于是玄宗叫宦官拿出一本宫女名册,一行看了一遍,就随手合上。他掩卷背诵,竟无一漏掉,就像照着花分册在念一样。玄宗惊讶世上还有这等异人(《宋高僧传》卷五)。
僧一行,就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工作,赢得了上下干群的称赞,赢得了中外名人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古今历史的浓重一笔。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在僧一行圆寂之时,罢朝三日,悼念高僧一行,并取出府库五十万铜钱建塔立碑,赐号“大惠禅师”。
我和僧一行同属河北巨鹿人,虽为同乡,生活时代却相距遥远,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整整隔了1200多年。这位世界奇才的老乡,却又离得我那么近,近在咫尺。他的故事和传说,自小就钻进我的耳朵,住在我的脑袋里。多少年来,我就想念一代奇人僧一行,愿将他借墨还魂,让其科学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作贡献!
这才是:
大唐臣裔名张遂,
无心官场入三昧。
归隐嵩山剃度僧,
潜学佛教显聪慧。
精通天文创水仪。
观测天象世界最。
玄宗惊讶崇密教,
一代奇才放光辉。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