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 北河
作为宁晋县悦读者读书会的成员,近来,更确切地说,从7月份以来,我一直沉浸在《我与地坛》这部散文集里不能自拔。虽然说是空里加塞、枪急马快、囫囵吞枣,但总算读完了这161000字,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我对史铁生先生本人和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崇敬!一种发自内心的推崇和敬意!甚至还有一种想法,如果史铁生先生至今还健在的话,我一定要去一趟北京,和他见上一面,并亲切地说一声“铁生老兄,向您致敬”!
不过想法归想法,铁生先生毕竟2010年就已经去世了。这几天,我反复地进行网络查询,想更多地了解史铁生先生的生平和经历。通过百度,知道铁生先生1969年延安插队时双腿瘫痪,后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一生写下了350万文字,以散文和小说居多,也有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共12卷,其中《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也曾荣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殊荣。
在此之前,我听说过史铁生先生的大名,却没有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作品。他负有盛名的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也没有真正地读过。而通过此次读书会的引导和书友的推荐,我终于静下心来去透视他的作品,并由作品去了解他的生平。我认为,他的散文确实可以列为一等,单纯从艺术成就和对读者的影响来说,是能够和朱自清、郁达夫、老舍、汪曾祺等大家比肩的。世事艰难,生存不易。在当代,他的作品已经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而且,还将继续对万万千千的后人产生影响,在面对噩运、面对疾病、面对困难、面对生死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鼓舞、激励、抗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史铁生的人品值得永远尊敬,他的作品值得永远流传!
就《我与地坛》这部散文集来讲,给我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做人角度,史铁生的直率和真诚使我震撼!一般人来讲,是讳疾忌医的,不会把自己的隐私和痛苦揭发出来给人看。而史铁生一落笔就把自身的残疾公开出来,而且似乎是轻描淡写。如《我与地坛》第2页写道“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合欢树》第二段开头“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秋天的怀念》第一句“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的梦想》第一句中“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等等。开始,我以为铁生这样写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同情,以一个弱者的角度来所谓地“煽情”,赢得感性读者的眼泪。后来,我发现是自己浅薄了。铁生这样写,体现的是一种格局和胸襟。毕竟,他写的都是事实,都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实。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事实,有了这样的铺垫,才引发了后边一系列事件,展现出他的情感,他的思考,他的故事,以及他敏感而多重的性格。
其次,史铁生的生存意志和精神让我尊敬!一个人的沉沦是最容易做到的,如果他真的想放弃生命,任何人都无法阻拦,而一个人真正的坚强则在于内心精神的强大!可以说,史铁生一开始也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通过《我二十一岁那年》对友谊医院叙述的情景,就可以知道,三进三出,高烧不退,整天呕吐,三个月不闻饭味,两次病到了死神门口。在那些有医术、医德的主任、大夫和病友的共同鼓励下,他没有死,却也再不能走路,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也怀着恐惧。正如铁生所言: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叫“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第三,铁生的作品给我以内心深处的感动!世界上有名的残疾作家有很多,我曾读过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面对于光明的渴望着实让人非常动容。对于张海迪大家可能也不陌生,一直是我们那一代人身残志坚的榜样,被称作“当代保尔”。她1983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度影响全国,成为学习的楷模。相比之下,我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好像更有一种亲近感。他就像一位经历过坎坷的邻居大哥,善于讲故事,善于写文章,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他叙事很是详尽,细节描写极为生动,议论抒情酣畅淋漓。其间也有对病痛的恐惧,对父母的不解,对友谊的珍惜,对地坛的依恋。凡此种种,他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娓娓道来。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直击人心最柔软最难以设防的情感角落。让我随着他的广角镜头不断地转换时空,去浏览他的经历,观看他的地坛,了解他的思想,他的感怀,他的喜怒哀乐。
第四,铁生的思辨境界令我感叹!客观地说,当代的文学作品太多太多,用车载斗量、汗牛充栋形容毫不为过。而从古至今,又有太多太多的知识需要去学习,去了解,去消化,去为我们所用。作为一名读书爱好者,或者说文学爱好者,确实需要有一双慧眼去透过现象来寻求本质。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除了极端的写实,除了命运的抗争,除了时代的缩影,除了绚丽的光环以外,我觉得还有一种智慧让人非常佩服。那就是史铁生对于人生的思辨,在《我的梦想》《好运设计》《比如摇滚与写作》《扶轮问路》几篇文章中都有体现,尤其《想念地坛》是作者境界的深度提升和灵魂作答。
最后摘录《想念地坛》中的几句话,作为总结吧,也作为对于史铁生先生的致敬和怀念。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会仿佛走回生命的起点。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即灵魂最初的眺望。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病痛已湮灭,铁生当永生!
作者简介:北河,原名吴新强。宁晋县作协理事,凤来仪诗社会员,邢台市诗词协会会员。曾在《诗刊》《中华诗词导刊》《北国作家》《诗词月刊》《燕赵诗词》《燕赵文学》《绝对文学》《塞北文学》《河北自学考试》《宁晋读书人》等发表作品,与朋友合著文集《七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