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援手:赞石河子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
文/戴恭义/新疆石河子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光芒如璀璨星辰,照亮那些在生活中面临困难之人前行的道路。11月6日,石河子市向阳街道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在21小区揭牌,这宛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宣告着师市7个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的投入使用,也在我的心间种下了感动与温暖的花苗。
这座城市,有着15.7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3.4万的残疾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或许曾经在岁月的磨砺下,在身体的不便中,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而如今,师市残联如同一位智慧而慈悲的长者,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筹集资金建设了这首批7个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这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站点,它们是爱的港湾,是希望的灯塔,是连接困难与便利的桥梁。
走进向阳街道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那一排排整齐摆放的辅助器具,仿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刻准备着为居民和残障人士冲锋陷阵。洗澡椅、坐便椅、手杖、拐、轮椅、医疗床等,每一件器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它们像是无声的守护者,承载着满满的关怀。居民和残障人士来到这里,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可以如此直观地了解这些器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再为无知而迷茫,不再因无助而彷徨。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便捷地借用到合适的辅助器具,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旅人找到了照亮前路的火把。
而这,还远远不是全部。这里还有远程医疗问诊、康复辅助器具训练等专业的咨询和适配服务。这就像是为这些特殊的“战士”配备了最精良的军师,让他们在恢复健康、追求更好生活质量的战斗中有了更强大的后盾。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呵护,是一种从身体到心灵的慰藉。当21社区居民况伟说出“在这个便民辅助器具店,你不仅可以领到免费的器具,而且还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有助于身体康复的辅助器具,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居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句话时,那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的是深深的感激,是对这一善举的由衷赞美。
这些便民服务站分布在152团、新城街道、老街街道、红山街道、东城街道、向阳街道、石河子镇7个团场、街道(镇)。它们像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珍珠,利用现有的办公用房,被精心打造成为便民辅助器具服务站点。这是一种资源的优化,是一种对需求的精准回应。师市残联此举,旨在进一步扩大残障社会化服务范围,让更多有需要的居民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大爱的延伸,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向阳街道残联专干周莹的话更是触动人心:“我在工作中发现,不仅仅是我们的残障人士需要辅助器具,日常生活中,一些居民如果腿部受伤术后需要活动,同样也需要辅助器具。这个服务站能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免费辅助器具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健康。”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服务站背后那些用心去发现、去关心的温暖身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苦难,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他人的不易,然后用行动去编织这一张充满爱的保护网。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渴望着被关怀、被理解。对于那些身体有残疾或者因伤病而行动不便的人来说,这种渴望更为强烈。而这7个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就像是7双温暖的大手,伸出来,紧紧握住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它们给予的不仅仅是器具,更是尊严,是让人们可以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当我们看到一位老人因为有了合适的手杖而能更稳地行走,看到一位残疾人因为有了轮椅而可以自由地出门享受阳光,看到一位术后康复的居民因为有了洗澡椅而能舒适地清洁自己,那一幅幅画面,是如此的美好,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在这座城市中展开。这是爱的画卷,是温暖的色彩在生活的画布上晕染。
更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师市残联还将筹措资金,加大辅助器具发放使用范围。这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爱心接力,一棒接着一棒。未来,会有更多有需要的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得合适的辅助器具,他们的生活质量将不断提升。那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是对这座城市中每一个生命更灿烂笑容的期待。
这些便民服务站,就像一首无声的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传唱。它歌唱着关怀,歌唱着互助,歌唱着人性的美好。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听到这首歌,都能感受到那温暖的旋律在心中流淌。它是我们这座城市文明的象征,是我们对生命尊重的体现。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代,这些小小的服务站,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那些干涸的心灵,让希望之花在困境中依然绽放得绚烂无比。它们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温暖,是我们永远为之赞叹和骄傲的存在,它们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铭刻在每一个被帮助之人的心中,也铭刻在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
有感于石河子新闻网:【师市7个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投入使用】文字稿。如侵即删作者简介:戴恭义,男,汉,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退休工人,喜欢摄影和写作,曾在《工人日报》,《新疆 日报》,《新疆工人时报》,《军垦报日报》,《石河子日报》,微刊《作家》等刊登过作品。
投稿 :扫码关注军垦乡土苑 然后扫码添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