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白洋淀(上)
作者/尕圆
一、看荷
从昨晚开始,雨就下个不停,到今晨,没有丝毫要停的意思。已经定好了今天去白洋淀,三四十个人都在楼下候着,只能按时出发。组织者低声说:也许我们到白洋淀的时候雨就停了。
两个半小时路程,车窗上雾气很重,不少人用餐巾纸擦出一块透亮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外边的田野上立着枯黄了大半身的玉米秆,没有生机,很有些孤寂。丰收的日子已经过去,农人摘去果实,就这样把它放在秋雨中,任风吹雨打日晒霜杀。
到了白洋淀,雨好像更大了一些,除了我们这三四十人外,游客极少。下了车,有些身子骨单薄的已经受不住这雨这风,急匆匆到商店租了羽绒服。每人举一把各色各样的雨伞,有几位小姑娘小媳妇穿了红红绿绿的羽绒服,秋雨中便多了一道异样的风景。漂亮的女人无论如何的装扮都能养眼,特别是在这秋雨中的荷叶前芦苇旁。另有几位瘦骨嶙嶙的小伙子,同样穿了红红绿绿的羽绒服,和两位只穿白色短袖、自称极能抗寒的小伙子顶伞而行,显得有些滑稽。
机动船在芦苇荡中穿行,秋雨中两岸风光有些萧索。芦苇还没有完全变黄,要是全变了黄色,定也是很好的风景。荷花早已经败落,大大的荷叶虽然在雨中,也没有那样鲜活光亮。黄蜂窝一般的莲子荚平张着一个个空瘪的籽孔,和马路两旁掰去了玉米梆子的空秆一样失意。沿水上木板路前行,水中偶有一两朵白、粉、深红、淡紫或间色的荷花露出水面,依偎在阔大枯叶和像黄蜂窝空瘪着的籽荚旁,在雨中绽放,虽是孤单,更显生机。有人说荷花很有生物钟的特性,晨开午闭。我就想,这几朵孤独的花在这雨天出水独放,定是有什么东西弄乱了她的生物钟,要不然,何以在秋雨中出水来招蜂引蝶?
大片残破焦黄的荷叶一望无际地向远处伸展,让人感受到这就是总面积约三百六十六平方公里、三分陆地、七分水面,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白洋淀。我的思索在搜寻孙犁《荷花淀》《芦花荡》中所描写的意境,但曾经背诵过的句子已经想不起很多,只能拿手机找到《白洋淀纪事》翻读它,仿佛看到了"打跳的梭鱼"般划船穿行在芦苇荡里的女人,"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二、谁的"原创"
导游是一位让沧州的风吹得有些黑的小姑娘,拿着手持话筒不停地讲解这里的风景传说。船机声很大,大概只有她近旁的几位能够听得见,但她还是尽责的、饶有兴味的讲解个没完。讲到一个传说,引起我的兴趣,她说白洋淀有一位才子殿试云云,便背出那首曾在许多地方听到过的诗:"天下文章数白洋,白洋文章数我乡,我乡文章数我弟,我为我弟改文章"。我说,这不是传说中苏轼的诗吗,怎么跑到白洋淀来了?小女孩一笑说,就是我们这儿的!
这诗在不少地方听到过,在潇湘有"天下文章数潇湘,潇湘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在东北有"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鄙乡。鄙乡文章数进士,进士跟我学文章。"我曾查过一些资料,苏轼说也是后人编的,比较可信的应该是东北说。作者是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清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县贾家堡子人(今辽宁省辽阳市人)。王尔烈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蜚声遐迩了。26岁中秀才,44岁中二甲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侍读。王尔烈家学渊源,有"三江才子"之称,弟弟亦负盛名。传他在江南主考时,曾自负地说:"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乾隆三十八年,委任他从事四库全书的纂修,72岁耄耋之年,卸任回到辽东掌教沈阳书院。有名有姓有事实,这诗著作权应该属王尔烈了。
想到全国各地导游的解说,用野史、胡编乱造、满嘴跑火车逗游客乐子者不少。更有甚者,不管同车男女老幼,讲起黄段子绘声绘色、得意忘形,让人像吃进苍蝇一般。这些年到过不少旅游名胜,硬件管理一年更胜一年,人文软件方面却没见到提升多少。这里也是一样,或许是雨天游客极少的原因,上岸后沿途脏乱差随处可见---连硬件也不如人意,这可是"华北水上明珠"呀!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