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高尔基
吕海玲
童年,每个人都会经历,它是许多人治愈一生的良药,然而,也有一些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来治愈它。
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当我们谈论描写童年的作品,高尔基笔下阿廖沙那充满苦难却又坚韧不屈的童年画卷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苦难的深渊中挣扎的童年。他自幼丧父,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外祖父开着一家染坊,然而家业的衰落使他的人性逐渐扭曲,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阿廖沙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仅仅因为染坏了一匹布,幼小的他被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为此大病一场,险些丢了性命。两个舅舅同样是粗野、自私的市侩,他们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对自己的妻子也疯狂虐待。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安庆的童年也是灰暗的,三岁母亲在父亲的屡屡家暴中不堪忍辱,在父亲的逼迫下一张离婚证子散家破,母亲独自回了深圳的娘家,父亲用暴力夺取了安庆的抚养权,安庆是他唯一可以要挟母亲的筹码,母亲寄来给安庆的东西全部被父亲扔进垃圾箱,母亲打来电话不是被父亲威胁就是用最恶毒的语言谩骂,自此,安庆和母亲彻底断了联系。父亲的坏心情常常发泄在安庆身上,骂他是个拖油瓶,稍不顺意就被父亲暴打的鼻青脸肿,在母亲走后的十几年里,安庆的脸上常常带着淤青的各种伤,是父亲在童年里留给安庆要活着依靠父亲活命永远的烙印。
在黑暗的童年里,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母亲死后,外祖父将他赶出去,让他去经历社会,是外祖母义无返顾的收留了他,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这些故事犹如点点星光,在阿廖沙的心中种下了善良和正义的种子,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培养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安庆的童年得遇爷爷奶奶的照拂,虽然爷爷奶奶每天争吵家里鸡飞狗跳,但他们是这个家里给安庆最多爱和关怀的人,从上幼儿园起,爷爷就一直照顾安庆的生活给他做饭辅导作业特殊情况下接送,爷爷给安庆讲中华传统优秀人物和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爷爷拿回家的书安庆都会读。奶奶总是等在学校外面,看着安庆放学出来就兴奋的拉着他左看右看,这里摸摸那里拍打一下灰尘,摸出藏在怀里的一些吃食给他吃,还总是塞给他一些不多的钱,让他饿了买零食吃,奶奶可是饿的晕头昏脑宁可喝水也舍不得给自己花一块钱买个馍吃的吝啬鬼,他舍得给安庆钱,每次看到安庆被父亲暴打后淤青的脸,尽管安庆一再掩饰说是自己撞伤的,奶奶会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流眼泪,七十多岁的奶奶保护不了安庆,连奶奶也被从父亲家赶出来,连奶奶自己也很少和父亲见面,说话更是不可能的。
奶奶的爱是老掉牙的温暖,让安庆触摸到了母亲的庇护。爷爷的引导让安庆多次在作文比赛中获得大奖,他曾在一篇参赛作文中写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谁给我们的呢?我从爷爷给我讲的英雄故事中知道了答案。”“我们生在太平盛世,穿着保暖的衣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有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支持我们读书,可我却有好几次连作业都不想写,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难题总是容易退缩,如何接手建设与保卫国家的任务?如何为社会奉献力量?像现在这样吗!
不,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从今天起,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会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的有益活动,磨练自己,长大后好为祖国和社会作出贡献。”
阿廖沙和安庆都经历了童年的不幸,环境固然能够影响一个人,但绝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他们同样拥有一颗向上的心,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黑暗中迎来光明。
理解苦难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再回看自己的生活,懂得坚持和坚韧。
童年应该是美好的,无忧无虑的。但生活是残酷的,总有人会遭遇不幸。但是不管怎样,都要去寻找那扇充满阳光的窗,让阳光温暖前行。
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每个不幸的孩子,都能破茧成蝶,飞出童年的阴霾。
读高尔基先生《童年》回味自己的童年,许多深藏的记忆画面逐一清晰地浮现,从苦难中找寻阳光,来治愈童年的伤。生活就是这样,苦难给与人痛苦,也给与人力量。
《童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关于希望的书,所以无论你此刻是幸运地被治愈,还是不幸地用一生来治愈,重读一次这本高尔基的《童年》吧!接受一次阳光下心的洗礼。
苦难,它到底是像黑夜彻底吞没你,还是像漆黑夜里的一盏橘黄的灯,可以引领你穿过逼仄阴森的隧道?
读懂《童年》,答案就在你的心尖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