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
马秀云
10月27日,跟随红荷文学社和省市作家采风团到西营村的小泥巴农场去采风,我还是感慨很多的。
明水香稻,是用泉水浇灌的独具灵气的水稻,因为从百脉泉等诸泉流出后,就先进入稻田,被称为“泉头米”。清凌凌的泉水让这里的水稻天赋异禀独具特色。稻花开时,香飘致远。即至成熟后蒸煮时候,更是米香浓厚,馥郁芬芳,是名副其实的“香”米,自古就有“一处开花满坡香,一家煮饭四邻香”的美誉。

百脉泉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卷八》:"百脉水出土谷(鼓)县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明水香米的种植历史也有2000多年了,可见泉水和香稻自古就是相伴而生的。因为泉水在奥陶纪石灰岩溶中循环的时间及较长,所含的微量元素相对较多,而且明水泉群的出水温度恒定在18度左右,这些元素都导致明水香米的营养价值相对较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心化验室化验分析:明水香稻含蛋白质8.83%,赖氨酸0.30%,淀粉69.73%,脂肪2.87%,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除品种原因外,与产地土壤及地下水含锌、锰、镧、钛、钒、钴、锶等微量元素也有关系。九十年代有人做过研究,越是接近泉头的稻米味道越好,离泉头远的地方稻米口感会有不同,而且只有不透水煤层断面上的土地能够种植,这就导致明水香米只有廉坡、砚池、前营、吕家等几个行政村能够种植,有限的种植范围让明水香米更加珍贵,明代时期明水香米作为进贡皇室的贡米,普通百姓几乎无缘品尝。
我虽然年纪小却也见证了明水香米的两度兴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明水香稻还默默无闻,随着改革开放东风,明水香稻走上了商业化销售之路。那时候章丘汽车站还在现在的明水古城西南角,这个季节明水香稻的吆喝声不绝于耳,10斤或者20斤的包装袋的明水香米大家已经熟视无睹,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品尝到明水香稻的味道。
到了2010年以后,经济大潮席卷全国,无论是打工还是经商,所赚的钱都是种植水稻的十倍甚至百倍,人们开始觉得一年一茬的明水香稻所得的利润实在太少了,纷纷开始转型开工厂、做销售,或者找个工厂去上班,明水香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偶尔也会有人很怀念稻谷飘香的场景,会问起来现在明水还有稻田吗?我曾经听吕家的一个朋友回忆起他家收稻子的情景:泉水从他家地头经过,稻田里的水可凉了;那时候稻田产量很低,亩地产二、三百斤;他家地少,都是抱去村长家的脱粒机脱粒。从和他交谈中我渐渐明白了水稻几乎绝迹的原因:一是经济利益驱使人们从事了别的工作,二是泉水改道和基础建设的增加,致使很多土地失去了种植水稻的条件。虽然我们很怀念明水水稻的特有的甘醇香甜的米香,很怀念金秋十月稻田风景如画的模样,但是曾经走进家家户户的明水香稻,却只能在记忆中搜寻了。
令人欣喜的是从2015年以后,明水香米又开始大面积种植。通过土地流转,不再是东家三分,西家半亩,而是集中成片,或三百亩,或五百亩,种植人也从老农民变成了一些知名企业,好处就是种植更加科学化,产量也从亩产三百斤提高到了一千斤左右。就像这次去采风的小泥巴农场,它就是滋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如今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大红芒等品种,还有京稻919等新品种。并且实验成功了稻田养鸭的间作技术。
小泥巴农场的农业研究员张琪为我们生动的讲解了稻田养鸭的技术要点。插秧成活后的半月内,将只有几日龄大的小鸭放养进去,而且一亩地最多放养20多只,让小鸭子和幼苗一起成长,它就不会踩食损坏秧苗,随着鸭子渐渐长大,不断在田垄间穿行,就有效的抑制了杂草的生长,而且鸭粪还能成为稻田的有机肥,帮助水稻生长。
这次去采风让我欣喜地又看到了如油画般的稻田,品尝到了香儒软糯的泉水稻米的味道。还参观了稻田边的的鸭舍,亲自体验了一把收割水稻的快乐。当然令我更加感慨的是,我们的泉水香米终于用它集约化生产、科技助阵、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又回来了!我想不久的将来,傍晚下班的时候,或者在路上,或者在楼下,又能闻到香米的味道了! 感慨之余勉强习占西江月一首:
泉头宝地独享,无暇流水清清。
清照故里溢瑶英,诗词禾菽表衷。
明水泉倾天下,稻生泉水盈盈,
甘香馥郁聚深情,自古皇家上贡。

马秀芸,济南市写作协会、济南市作家协会、红荷文学社会员,热爱生活,喜欢书写所见所闻。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