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黄须菜,领略自然与文化的馈赠》一读尹景芬同学文章有感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琐事缠身,几天没看群聊,今晨浏览一遍,尹景芬老同学的一篇题为"黄须菜"的文章,引我入胜。连读几遍,仿佛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与文化之旅,让我对黄须菜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感受。
老同学开篇便生动地描绘了黄须菜在东营地区广泛分布的景象,突出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从春夏之交的翠绿,到秋日里如红地毯般的艳丽,黄须菜不仅为大地增添了色彩,更成为了东营地区独特的景观。这种对黄须菜外观随季节变化的细腻描写,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黄须菜不同时期的美丽模样,仿佛身临其境。
文中所讲述的黄须菜的历史传说,更是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薛仁贵东征时,黄须菜成为了拯救大军的关键,而后被献入宫廷成为名菜,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黄须菜传奇色彩,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野菜所承载的特殊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份文化的传承。
作者个人与黄须菜的接触经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从亲自到地里拔菜,到回家精心处理制作成各种美味佳肴,每一个步骤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焯菜的清香,尝到那拌好的黄须菜的清爽滋味。黄须菜多样的烹饪方式,如包水饺、蒸着吃、炒着吃等,展现了其丰富的食用价值和无限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黄须菜的喜爱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须菜走进高档酒店的菜谱,成为一道道精致可口的名菜,这一变化既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不断追求和创新,也反映了黄须菜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蒜蓉黄须菜、小炒黄须菜、黄须菜春卷等新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为黄须菜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黄须菜生长在恶劣的盐碱滩环境中,却能拥有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清代名医赵学敏对其功效的研究发现,更让我们对黄须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能祛湿、消积、排毒,还能预防“粗脖子”病,这些功效无疑为黄须菜的价值加分不少。
如今,黄须菜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美味与清欢。人们在郊游时采上一些,在菜市场购买一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品味那份回忆和故事。黄须菜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以黄须菜为主题,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个人经历、美食烹饪和营养价值等多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对黄须菜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它不仅是一篇介绍美食的文章,更是对地域文化和生活态度的一种赞美。通过黄须菜,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慷慨,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温暖,也体会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期待老同学能够继续挖掘像黄须菜这样富有特色的主题,用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
二0二四年十月三十拟于泉城
附:尹景芬同学文章
美味黄须菜
文/尹景芬(山东东营)
提起黄须菜,东营地区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植物在东营地区盐碱地和荒野滩上广泛分布,它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春夏之交,一蓬蓬一簇簇的黄须菜染绿了黄河口。随着季节的变化,黄须菜茎变硬,叶子开始发红,到了秋天,颜色会变成通红,远远望去犹如红色的地毯。是东营地区的一大景观。
黄须菜的历史传说也为其增添了文化色彩。相传,唐代大将薛仁贵东征,路过一片海滩,当时追兵逼近,军粮已绝,庆幸的是在这片海滩地上生长着一种野菜,将士们就此拔菜充饥,大军才转危为安。此后这种野菜被献给皇帝,成为宫廷名菜。取名——皇席菜。
记得我刚到东营工作时,到处都能看到黄须菜的身影。后来就常去地里拔黄须菜,回家后择好洗净,水焯一下,挤干水分,最后加上各种佐料,搅拌均匀,吃上一口,清爽味美。除此之外,黄须菜还可以包水饺,蒸着吃,炒着吃……口味极佳,回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须菜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进一些高档酒店的菜谱,蒜蓉黄须菜,小炒黄须菜,黄须菜春卷,加入芦笋、火腿等食材做成黄须菜汤,汤浓郁而鲜美。成为餐桌上一道可口的名菜。它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也倍受外界的青睐,成为东营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
盐碱滩环境恶劣,黄须菜生长于此,枝叶中掺杂着咸和苦。清代名医赵学敏对黄须菜研究发现,它具有祛湿、消积,排毒等功效。对常吃的人还不得一一"粗脖子″病,这或许就是黄须菜生于盐碱滩,长于盐碱滩的神奇之处。
如今人们郊游见到黄须菜都会忍不住采上一些,只要菜市场上有卖的总会有人购买,吃的是美味,品味的是回忆和故事。黄须菜在现在人的眼里是美味更是清欢。
二0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写于东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