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立冬
文稿整理:强军/陕西宝鸡
2024年立冬的准确时间是11月7日06:19:49。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意味着气温显著下降,进入寒冷季节。立冬时节,农民开始进行冬藏工作,如储存粮食、修缮房屋等。
立冬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节日,人们有祭祖、饮宴等习俗。此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提醒人们注意保暖和补充营养。
立冬(Beginning of Winter56),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季节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起始;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的农事活动主要有:浇冬水、冬耕、积肥等。
立冬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迎冬等民俗。
同时,立冬也有吃饺子、吃甘蔗、吃生葱等食俗。代表寓意表示冬季开始,万物自此闭藏。气候特点由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过渡。时间点公历11月7日-11月8日交节太阳位置太阳位于黄经225°。
风俗活动酿黄酒、迎冬、祭祖等风俗食物甘蔗、生葱、饺子等农事活动浇冬水、冬耕、积肥等养生滋阴补阳、少食生冷等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一、【历史渊源】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冬”的甲骨文字形像一条绳子的两段各打一个结,表示一个周期的结束,本义是终结的“终”,商朝甲骨文里的“冬”是“终结”的含义,周朝的金文开始,“冬”字字形既表示终结的“终”,也表示冬天的“冬”,有研究认为,商朝一年只有春秋两季,周朝才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春秋以后,“冬”和“终”分化,“冬”有了自己的两种字形,一种在中间加“日”字,表示太阳被包裹起来,不暖和了,一种在底下加“欠”,就是冰,也叫两点水,表示寒冷,这两种字形都专门用来表示冬天的“冬”。“冬”就是一年结束时最冷的那段时间,也是一年生植物生命周期终结的时候。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法的确立时期,各国使用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史称“古六历”。“古六历”都是四分历,只是规定的岁首即每年开始的月历有所不同。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古人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大约只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天气与物候的对应。其中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二、【季节划分】
合集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传统习俗,除了吃饺子,还有这些事应该知道。
节气法: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季节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冬季以“立冬”为起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的意思。
气温法: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以候平均气温(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以5天滑动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时冬季结束。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
三、【气象变化】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南方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在冬至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华南地区,立冬时节仍是夏秋的景象。尤其是海南广东地区,这里的夏季刚刚离去,初秋景象才慢慢铺开,冬季离这里还是有些远的。这些地方在12月才能进入冬季,寒冷才慢慢来袭。江南西南地区,这个时候霜雾出现了,早晨起来出门,会有浓浓的雾气,植物上也结了薄薄的霜。此外,西南地区这个时候迎来雨季,降雨非常多。立冬—小雪(十月小阳春)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呈现冬天景象。冷空气不断发力,也让北方地区陆续迎来供暖季。
四、【物候现象】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如《孝经纬》曰:“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立冬——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五、【农事活动】
古时中国是农业国家,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立冬时节正是南方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做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立冬后,北方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种)也接近尾声。
1、浇冬水:立冬是华南地区小麦最佳播种期。从立冬开始,冬季有季节性冻土的华北和黄淮地区要留意土壤上冻情况,日平均气温在八度到四度之间时,土壤会夜冻昼消,这时要给小麦、油菜及果园浇冬水。农谚说“夜冻昼消,浇灌正好”,此时浇灌冬水能补充土壤水分,稳定地温,保墒防旱,避免冻害。若浇灌过早,小麦会在冬前提早拔节,冬季容易冻死;浇灌过晚,土地上冻,水分不易下渗,形成积水,幼苗也易受冻害。
2、冬耕:在地上冻之前,黄河流域的农人必须完成冬耕。冬耕指耕耘冬季闲田,以恢复土壤肥力,来年厚德载物。农谚说“冬季早耕田,功夫在来年”“翻土过冬,来年长疯”“土地耕得深,瘦土出黄金”,冬耕把土壤翻松后能多蓄雨雪保墒,庄稼茬子和杂草被翻到地下腐烂后能肥田,深层的土壤翻出后,阳光能杀死病菌,鸟会吃掉越冬的害虫和虫蛹、虫卵,来年病虫害就会减少,正是“冬耕深一寸,害虫无处寻”。冬耕时配合施农家肥还能让来年庄稼扎根更深,谚语说“冬粪肥田,春粪肥秧”,冬天施的肥有足够的时间渗入土壤深处,能引导根向深处长,所以“冬耕耕得深,庄稼肯生根”,春天才施肥,肥只能留在地表,庄稼扎根浅,碰到灾害抵抗力不强,反而收成不好。
3、积肥:立冬时农人还要积肥,把有机肥堆积在一起,覆盖上泥土,促进肥料腐熟,以备来年春天使用。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农人从冬天就要开始为第二年的春天做足准备,才能在春天有个好的开始。
4、其他: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六、【传统习俗】
合集冬初临,始避寒,带你了解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第1集 立冬将至,“霜降无雨,暖到立冬”,立冬无雨一场空是啥意思?
自古以来,立冬节气就被人们高度重视,各地庆祝活动也非常丰富。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1、【迎冬】
在古代,立冬,天子要迎冬于北郊。《礼记·月令》记载:“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齐,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后汉书·祭祀志》也记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意思是,立冬前三天,太史谒见天子报告说:“某日是立冬,为水德当令。”天子便开始斋戒,到了立冬那一天,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同往北郊举行迎冬之礼,祭祀北方天帝颛顼,迎接冬神玄冥。冬季在四方为北方,五行属水,色属黑,天子迎冬在北方,要穿黑衣,使用黑色的物品。礼毕回来,要赏赐为国捐躯的死难烈士,抚恤他们的妻子和儿女。
2、【换冬衣】 立冬时,天子要换冬衣并给群臣赏赐冬衣。《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西晋崔豹的《古今注》也记载:“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披袄子“多以五色绣罗为之,或以锦为之”,是古代的礼服。
3、【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意思是:在立冬这个月要举行大饮烝祭祀,“烝”是周朝时的冬祭,天子要向上天祭祀,祈求来年丰收,在宗庙杀牲献祭,腊祭祖先和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灵,慰劳农民,让农人休养生息。
4、【囤菜腌菜】 北方此时开始囤菜腌菜,立冬前后,北方家家户户都会囤积上百斤乃至几百斤的大白菜,用大水缸腌制,酸白菜到现在都是北方人百吃不厌的冬令菜。北方冬天在露天种不了蔬菜,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少数秋末冬初收获的蔬菜要吃上一整个冬天加半个春天,腌制蔬菜既能延长保存时间,也能变换口味,调剂胃口。虽然北方冬天的菜市场也有品种繁多的南方蔬菜供应,但农村依然有立冬囤菜腌菜的习俗。
5、【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6、【“扫疥”】
过去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7、【冬学开学】
立冬也是冬学开学的时间。冬学是古时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由私人或宗族设立,为村里的孩童授课。南宋陆游有诗云,“俚儒朱墨开冬学,庙史牲牢祝岁穰”,“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陆游自己注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X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8、【围炉煮茶饮酒】
对于古人,一方面立冬标志着冬季开始,这个季节是最寒冷难熬的,另一方面冬季也是三季农忙之后难得的消闲之时。围炉煮茶饮酒也绝非如今才有的享受,早在唐宋之时,古人就会在立冬开一炉炭火,宴饮聚乐、吟诗唱曲。
七、【食俗】
1、补冬: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2、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在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
3、吃甘蔗:福州立冬要吃甘蔗。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4、舂“交冬糍”: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5、吃生葱: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6、吃涮羊肉:老北京至清代宫廷时在立冬时就会涮羊肉,具有温补之效的羊肉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涮羊肉时还可以配一点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这样的蔬菜用来平衡羊肉的湿热特性。
7、吃咸肉菜饭:老苏州人在立冬这天要来一碗咸肉菜饭,霜降后被霜打过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用土柴灶来做一碗咸肉菜饭又香又糯,这一碗咸肉菜饭也是最家常的饭菜虽没有列入苏州名食,虽普通却不寻常。
8、吃鸭子:立冬,还有着“北吃饺子南吃鸭”的说法。萝卜老鸭煲,便是立冬日在南方经常现身的滋补佳品。醇厚香浓的滋味,温暖身心、开胃健脾。
八、【文学创作】
1、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 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2、诗词
唐
李白 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元稹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霜降向人寒,
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
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
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
化蜃不将难。
宋
仇远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细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
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其二)
凄风浩荡散茶烟,
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
老夫布褐未装绵。
方回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立冬犹十日,
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
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
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
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
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
应多疾病缠。
释文珦
《立冬日野外行吟》
吟行不惮遥,
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
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
松门许夜敲。
苏辙
《立冬闻雷》
阳淫不收敛,
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
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
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
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
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
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
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
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
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
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
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
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
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
此意谁当告。
紫金霜
《立冬》
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
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
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
还借自家小火炉。
陆游
《立冬日作》
室小财容膝,
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
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
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
随处一欣然。
元
陆文圭
《立冬》
早久何当雨,
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
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
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
衰懒愧无功。
明
王穉登
《立冬》
秋风吹尽旧庭柯,
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
今宵寒较昨宵多。
九、【起居养生】
1、生活起居:起居方面,人们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2、情志方面,要尽量恬
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3、运动方面,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可以在向阳的地方,在晨光下锻炼,以感到舒适愉悦为好。因为冬季人体免疫力下降,过量的运动不但不能增加抵抗力,还容易增加感冒的隐患。
十、【饮食养生】
中医学理论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节是人体最舒适、消化吸收功能最好的时候。按天人相应的中医养生原则,秋冬季节正是适时进补,吸收营养物质,补充机体消耗的最好季节。
饮食方面,应注意少食生冷,多食一些温润厚重的食品。此外,冬季宜多喝温水,养阴的同时还可以润燥。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十一、【历年时间】 2022年:北京时间2022年11月7日18时45分迎来立冬节气。2024年:11月7日06:19:49(农历甲辰年十月初七)将迎来立冬。
共7582字 2024年11月7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