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村庄:小小软枣
原来小学东边,靠近六组挡水坝,建有公共厕所,女西男东。
男厕所墙外,南边有一棵软枣树。
名叫软枣树,长得和枣树可不像。十多米高,粗壮。叶子很像柿树叶,但小得多。开花时间比柿树晚,也是一朵朵小黄花。
印象最深的还是软枣树的果实,圆圆的,才结的时候是青色,然后变成黄色,最后变成紫色。叶落后仍挂在树上,一直到被风干,被风吹落。
风干后的坎坷曲软枣皱巴巴的,无论颜色还是形状,和干枣都很像,但风干之前,硬果会变软,但仍维持原有形状,又同大枣不同,我想,这就是它得名软枣的原因吧。
在我的印象中,没人理会这棵树,软枣结了又落,年年如此。
那时我家人口众多,家底又薄,食粮紧张,营养不足。不到吃饭时间,肚子咕咕直叫,于是总想采摘一些野果和树芽来果腹。一次,见到软枣树上那累累的黄色果实,便上树摘来吃。
软枣入口,和未成熟的柿子一样,有奌甜味,但涩味很重。果实不大,但种子不少,可食的果肉不多,需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尝出一些味道。于是便知道软枣能吃。
成熟后的软枣,涩味就少多了。黏黏的,甜甜的。软枣太小了,一个一个吃不济事,于是一次放几只到嘴里,混在一起来回咀嚼,尽量想嚼下更多的果肉。然而果肉本身就不多,聊胜于无罢了。然而我还是吃得很起劲,直到面前堆起一小堆软枣核。
干了的软枣,是不吃的。水分消失了,软枣瘪巴巴的,皮紧贴着子粒,如何食得?
我总是怀疑这软枣同柿树有关。以前不过一闪念而已。今冬怀念家乡以前的柿子树,不由也想起了那棵软枣树。于是上网一查,才知道它也属于柿科柿属,二者是堂兄弟吧。
软枣,学名君迁子,又叫牛奶枣、野柿子、丁香枣等,《本草纲目》有载。常用来嫁接柿子树。
软枣嫩叶可做凉粉。将君迁子的嫩叶洗干净,放在盆里,加入适量开水,盖严实捂20分钟,再用手使劲揉搓成糊状,过滤掉渣,留下墨绿色的叶汁,加入适量石膏水,一会叶汁便会凝固,这就是传说中的软枣叶凉粉。将其切成小块,加上盐、醋、辣椒油等各种调料拌匀,即可享用。
我家老院子原大房外东边园子里,通向学校道路的西边,也曾有一棵软枣树,不高,结的果实也不多。就在这棵树附近,逝去的二哥曾经给我讲起过三年困难时期,有组人用这软枣叶作凉粉的事情,据说还闹了笑话。
村里的软枣树并不多,我知道的就只有这两棵。以后村子盖新房,它们都消失了。
多年后,回忆当年吃软枣的事情,以及这些年走过的人生路,也是蛮有感慨。人生本来不易,生活哪,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就像这小小软枣,有涩有甜,需要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