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诗苑(2024)第052期 总第545期 洪山诗苑编委诗词赏析专辑(一)——王建勤诗词赏析
(本期主编:王建勤 编审:王建勤 赏析:冯继军 编辑:卢凤枝 熊稚玲 制刊:冯继军)
序 言
在诗词的浩瀚星空中,洪山诗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里,聚集着一群热爱诗词、才华横溢的编委们。他们以笔为桨,在诗词的海洋里泛舟弄潮,创作了一首首饱含深情与智慧的诗词佳作。
此次推出的编委诗词赏析点评专辑,是一场诗词的盛宴。这些诗词,有的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中的诗意;有的似巍峨高山,豪迈地抒发壮志情怀,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热血与激情。而每一篇的赏析点评,则像是一把精致的钥匙,为读者打开理解诗词深意的大门。通过这些点评,我们能深入领略到编委们创作时的灵感来源、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以及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脉络。
这不仅是编委们诗词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诗词交流与传承的契机。它让更多的诗词爱好者能深入诗词的世界,去感受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活力。希望读者们在阅读这本专辑时,既能沉浸于美妙的诗词之中,又能从赏析点评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诗词素养,一同在诗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冯继军
洪山诗苑编委诗词赏析专辑第一期推出主编王建勤专辑,诚为盛事。王建勤的诗词,或感怀岁月,或描绘山河,辞藻精妙,意境深远。此专辑为诗友提供赏鉴佳作的契机,定能激发大家对诗词的热爱与创作灵感。
——编者
王建勤,男,活跃于诗词界。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全国性的诗词交流创作平台展现才华。同时为湖北中华词学会会员,积极推动地方诗词发展。他还是鹰台诗社、武汉诗楹、九州诗词、迪光诗社、茶港诗社的会员,在各诗社积极活动,与诗友交流获取灵感。王建勤担任洪山诗苑编委与主编,精心打造诗苑。他积极征集作品、挖掘人才,细致筛选、编辑、校对稿件,保证内容高质量。
其作品常见于国内有影响力的诗刊,融入中国诗词海洋,体现他的文学素养与艺术造诣,为弘扬诗词文化尽力。在他努力下,洪山诗苑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诗词爱好者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诗词创作与欣赏中。
自 省
王建勤
抛开幻想著真如,品有清真意不虚。
立德谦诚当共勉,奉公廉洁好同车。
恭行一步嚣尘远,礼让三分正气余。
碌碌无为无所获,匆匆一世自唏嘘。
《赏析》
王建勤的这首《自省》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劝诫意味的七言律诗,从多个方面表达了对自我修养、为人处世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一、首联:理想信念的追寻
“抛开幻想著真如,品有清真意不虚。”
1. 内涵解析
“抛开幻想”,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被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所迷惑,而诗人倡导要摆脱这些虚幻的东西,去追求“真如”。“真如”在佛教语中有真实不变的真理之意,这里可理解为事物的本真、真理或者真实的境界。 “品有清真意不虚”,强调一个人的品性如果能够达到清正纯真,那么他的意念就不会虚妄。这是从品德修养的角度出发,说明内心的纯净对于正确认知和行为的重要性。
2. 艺术手法
对仗工整,“抛开”对“品有”,动宾结构相对;“幻想”对“清真”,名词相对;“著”对“意”,动词对名词;“真如”对“不虚”,偏正结构相对。这种对仗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整齐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颔联:道德修养的倡导
“立德谦诚当共勉,奉公廉洁好同车。”
1. 内涵解析
“立德谦诚”明确指出了在道德建设方面应树立品德高尚、谦虚诚恳的品质。这是一种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倡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这样的品质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奉公廉洁”则上升到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层面,奉公是指为公众利益服务,廉洁强调清正廉洁,不贪污不受贿。 “好同车”形象地表达了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奉公廉洁,就像同乘一辆车一样,朝着美好的目标前行。
2. 艺术手法
依然对仗严谨,“立德”对“奉公”,动宾结构;“谦诚”对“廉洁”,并列结构;“当共勉”对“好同车”,主谓结构相对。用词简洁明了,将深刻的道德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颈联:处世态度的劝诫
“恭行一步嚣尘远,礼让三分正气余。”
1. 内涵解析
“恭行”即恭敬地行事,当一个人以恭敬的态度做事时,就会远离喧嚣尘世中的浮躁和纷争。这是一种以修身来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方式。“礼让三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和“让”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懂得礼让,不仅能够避免冲突,还能使自己留存正气。这里的“正气”是一种刚正不阿、正义凛然的精神气质。
2. 艺术手法
对仗方面,“恭行”对“礼让”,都是偏正结构的动词;“一步”对“三分”,数量词相对;“嚣尘远”对“正气余”,主谓结构相对。通过这种对仗,将两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及其结果鲜明地呈现出来。
四、尾联:人生价值的反思
“碌碌无为无所获,匆匆一世自唏嘘。”
1. 内涵解析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碌碌无为人生的否定。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任何收获,那么当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只能独自叹息。这是对人们的一种警醒,激励人们要积极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 艺术手法
诗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接点明主旨。“碌碌无为”和“无所获”的重复使用,强调了这种人生状态的可悲,“匆匆一世”则从时间的短暂性上加深了这种惋惜之情。
五、整体评价
1.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自我修养和人生价值展开,从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处世态度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层层递进,主题明确。通过劝诫人们抛弃幻想、立德谦诚、奉公廉洁、恭行礼让等,表达了对积极健康、富有价值的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2. 艺术特色
在艺术形式上,严格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在语言表达上,用词简洁质朴,深入浅出,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到日常的行为和品德描述中,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修养和人生道路的深入思考。
王建勤
大洪山脉前,溶洞号黄仙。
海底神针伫,穹空皓气延。
灵菇连壁茂,钟乳漫天悬。
汩汩清泉涌,潺潺千万年。
《赏析》
王建勤的这首《黄仙洞》是一首描绘黄仙洞奇景的五言律诗,诗中通过对黄仙洞独特景观的细致描写,展现出黄仙洞的壮美与神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神秘的溶洞之中。
一、首联——点明位置,引出主角
“大洪山脉前,溶洞号黄仙。”首联直接点明黄仙洞的地理位置——位于大洪山脉之前,并且点出其名称为“黄仙洞”。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简洁明快,使读者能够迅速对所描绘的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对洞内景观的描写做了铺垫。
二、颔联——洞内奇景初现
1. “海底神针伫”
此句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溶洞中的某一石柱或石笋比喻为“海底神针”。“神针”这一意象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定海神针的传说,给这个石柱或石笋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感。它“伫”立在洞中,一个“伫”字,将其静态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这个神针已经在此地守望了千年万年,见证着溶洞的历史变迁。
2. “穹空皓气延”
“穹空”描绘出溶洞顶部的高远广阔,给人一种空旷深邃的感觉。“皓气延”则表现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气息在洞中蔓延。这里可能是指溶洞中良好的空气流通感,或者是洞中光线与水汽混合后给人的一种通透、清爽的视觉和感觉体验。这一句从空间和气息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黄仙洞内部的宏大与神秘氛围。
三、颈联——细致刻画洞内景观
1. “灵菇连壁茂”*
诗人把溶洞中的石笋或者石蘑菇形状的钟乳石形容为“灵菇”,“灵”字赋予了这些石笋一种灵动的生命力。“连壁茂”则描绘出这些石笋沿着洞壁生长得十分茂盛的景象,仿佛是溶洞壁上生长出的一片神奇的蘑菇森林。这种描写既抓住了石笋的形状特点,又通过“连壁”和“茂”字表现出其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密集。
2. “钟乳漫天悬”
这一句更是对溶洞中钟乳石壮观景象的精彩描绘。“漫天”一词夸张地表现出钟乳石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仿佛布满了整个天空(洞顶)。“悬”字则生动地刻画出钟乳石从洞顶垂挂下来的姿态,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钟乳石的形态和其在溶洞中的空间位置,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立体感。
四、尾联——清泉流淌,岁月悠长
1. “汩汩清泉涌”
“汩汩”是对清泉流动声音的摹写,生动地表现出清泉流淌时那种连续不断、富有活力的状态。清泉的存在为整个溶洞增添了灵动之感,与前面静态的景观描写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鲜活。
2. 潺潺千万年”
不仅写出了清泉流淌的声音(“潺潺”),还强调了时间的悠长(“千万年”)。这既表现出黄仙洞的古老,清泉在洞中流淌了漫长的岁月,也暗示着洞内的景观在清泉的润泽下历经岁月而依然保持着神奇的魅力。同时,这种对时间的感慨也使读者对黄仙洞的自然景观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它是大自然在漫长时间里精心雕琢的杰作。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按照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描写。语言简洁而生动,通过准确的用词和形象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海底神针”“灵菇”等比喻,“漫天”等夸张手法,将黄仙洞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到黄仙洞的自然之美和神秘气息。
夜闻杜鹃
王建勤
我恋诗书尔恋林,世间物我亦同心。
夜深人静心难静,尔苦啼时我苦吟。
《赏析》
王建勤的《夜闻杜鹃》是一首富有情韵与哲理的诗作。
一、物我同心的情感表达
1. 首联的比兴与情感基础设定
诗的首联“我恋诗书尔恋林,世间物我亦同心”,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将自己对诗书的眷恋与杜鹃对树林的眷恋相提并论,巧妙地建立起一种人与物的类比关系。这里的“恋”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与杜鹃各自对所钟情事物的深厚情感。这种类比并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关联,而是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物我相通的情感基调。
通过“世间物我亦同心”这一表述,诗人将个体(“我”)与自然之物(杜鹃)纳入到一个广阔的“世间”范畴之中,暗示着在这个世界上,万物虽然外在表现不同,但内在的情感与追求有着共通之处。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万物一体”的思想,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对世间万物的尊重与理解。
2. 情感共鸣的深化
从诗人自身的角度来看,他对诗书的热爱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慰藉、智慧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杜鹃恋林,则是一种生物对栖息地的本能眷恋,是其生存与生活习性的反映。尽管两者的本质有所差异,但诗人强调的是情感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拉近了诗人与杜鹃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物种的情感共鸣。
二、动静对比下的心境烘托
1. 颔联的动静反差描写
“夜深人静心难静,尔苦啼时我苦吟”,这一联在描写上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夜深人静”描绘出夜晚的宁静氛围,此时万籁俱寂,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世界仿佛静止了一般。然而,“心难静”却打破了这种表面的平静,表明诗人内心正处于一种不平静的状态。
与此同时,杜鹃的“苦啼”与诗人的“苦吟”相呼应。杜鹃的啼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突出,它的啼叫可能被诗人视为一种“苦啼”,其中或许蕴含着杜鹃自身的某种情感或者本能需求。而诗人的“苦吟”则是其内心思绪涌动的外在表现,他可能正在为诗歌创作而苦苦思索,或者是被某种情感所困扰而通过吟诗来抒发。
2. 心境的烘托与渲染
这种动静对比的描写手法,巧妙地烘托出诗人复杂的心境。夜晚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形成强烈反差,而杜鹃的啼叫则像是一种催化剂,进一步搅动着诗人的心绪。杜鹃的“苦啼”和诗人的“苦吟”相互映衬,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那种难以言表的孤独、惆怅或者是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静谧中的躁动之感。
三、主题与艺术价值
1. 主题的多元性
从主题上看,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诗书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又通过与杜鹃的共鸣,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世间万物平等的感悟。诗中的诗人形象既是一个沉浸于文化艺术追求的文人,又是一个能够与自然生灵进行情感交流的感性个体。这种多元的主题内涵,使诗歌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
2. 艺术价值的体现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自然而贴切,使物我关系的构建毫不突兀。动静对比的描写生动地烘托出氛围和心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而且诗句的语言简洁流畅,“苦啼”与“苦吟”这样的词汇运用,既形成了对仗,又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和杜鹃的状态,体现了诗人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整首诗意境深远,能够引起读者在情感和哲理思考上的多重共鸣。
王建勤
又见叶纷飞。秋色依稀。金风雁急挟归期。碧落层层何处去,暖气迁移。
雨细月沉西。多少心宜。初更尤听冷寒鸡。梦里常寻春日好,花遍东西。
《赏析》
王建勤的这首《浪淘沙·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景,同时在秋景之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思。
一、上阕赏析
1. 秋景初现
“又见叶纷飞。秋色依稀。”开篇直接点明秋季,“又见”一词暗示出一种时光流转、季节轮回的感觉。树叶纷飞是秋天典型的景象,而“秋色依稀”则给人一种秋意朦胧、若隐若现的感觉,仿佛秋意正在慢慢渗透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2. 秋风与归雁
“金风雁急挟归期。”金风,即秋风。秋风起时,大雁急切地南飞,仿佛被秋风挟持着,带着归期的使命。大雁在古代诗词中常常是思乡、归思的象征,这里大雁的“急”和“归期”的点明,暗示出一种漂泊者对归乡的渴望或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天际的遐想
“碧落层层何处去,暖气迁移。”碧落指天空,天空层层叠叠,大雁南去,不知飞向何处。“暖气迁移”则从气候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到来,温暖的气息渐渐迁移,寒意渐生。这两句词既有对大雁去向的一种怅惘,也有对季节变换、温暖消逝的一种无奈之感。
二、下阕赏析
1.雨夜秋情
“雨细月沉西。多少心宜。”细雨纷飞的夜晚,月亮已经西沉。“雨细”营造出一种轻柔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月沉西则暗示出夜晚即将过去,时光在悄然流逝。“多少心宜”一句,语带双关,既可以理解为曾经有多少美好的心意,也可以理解为有多少顺心如意的事情,在这样的秋夜之中,让人不禁回忆和感叹。
2. 寒夜鸡鸣
“初更尤听冷寒鸡。”初更时分,听到寒鸡的叫声。寒鸡的叫声在冷夜中更显孤寂和清冷,衬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这里的“冷”字不仅形容鸡声的清冷,也从侧面烘托出秋夜的寒冷,进一步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
3. 春梦的憧憬
“梦里常寻春日好,花遍东西。”最后两句从秋夜的凄凉中突然转到对春日的憧憬。在梦中常常寻找春天的美好,那时鲜花遍布东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对比,以春的美好来反衬秋的寂寥和落寞,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现实秋意萧索的一种逃避心理。
三、整体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
整首词将秋景描写与词人的情思紧密融合。上阕通过秋景的描写,如叶纷飞、雁南飞等,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归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下阕在秋夜的孤寂氛围中,融入了对过去美好心意的怀念以及对春景的憧憬,使情与景相互生发,相得益彰。
2. 意象运用
词中运用了叶、雁、雨、月、寒鸡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传统诗词中表达秋思、孤寂等情感的典型意象。作者巧妙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建出一幅充满秋意和情思的画面,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 结构层次
从结构上看,上阕侧重于描绘秋景,下阕则侧重于抒发秋情,但又在秋情中通过春梦的描写与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以秋景起兴,逐步深入到秋思,最后以春梦作结,余味悠长。
山 间
王建勤
逼面石峰寒,齐肩崖壁驳。
几峰幽径前,万籁凌空寞。
微月翳高树,天风起群壑。
近山无陌阡,长岭精华薄。
涉涧览浮烟,白云缭绕过。
羊肠小道危,顾步眩冥莫。
洞邃暗如笼,椒林藤可捉。
凄啼悲夜猿,突兀伤鸣鹤。
万物鉴怀真,此时欣有讬。
林中声若磬,禅照破寥廓。
深谷潜龙脉,凡尘疑鹫落。
身跻斗宿间,践踏人寰脚。
亚竹探经房,云樟穿寺角。
斗回虹气生,香度晨光阁。
《赏析》
王建勤的这首《山间》描绘出一幅幽邃、清冷且充满禅意的山间景象。
诗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冷峻的氛围,“山间逼面石峰寒,齐肩崖壁驳”,“逼面”“寒”直接写出石峰给人的压迫感和寒冷感,“驳”字描绘崖壁色彩斑驳,增添了一种古朴和荒凉。沿着“几峰幽径前”,在万籁俱寂的环境里,诗人感受着山间的空旷寂寞。“微月翳高树,天风起群壑”,微月被高树遮蔽,天风从山谷吹起,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那种静谧又带些神秘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浓烈。
在描写山间环境时,“近山无陌阡,长岭精华薄”写出了此地的荒僻。诗人涉涧、走羊肠小道,展现出行进的艰难,“顾步眩冥莫”表现出道路的危险和环境的昏暗。而“洞邃暗如笼,椒林藤可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幽深感。
猿啼鹤鸣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然而诗人却能在这万物中感悟到真谛,“万物鉴怀真,此时欣有讬”,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之后,“林中声若磬,禅照破寥廓”将自然之声与禅意相结合,使得山间充满了空灵的禅意。
诗的后半部分,“深谷潜龙脉,凡尘疑鹫落”又增加了神话和奇幻色彩。最后诗人写到涉足寺宇,“亚竹探经房,云樟穿寺角”,直至“斗回虹气生,香度晨光阁”,在佛光虹气、晨香弥漫中结束全诗,将自然之景与禅意完美融合,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冯继军,湖北浠水人,中共党员,转业军人。农行退休。爱好文学近年在省老年大学,洪山老年大学研修古诗词。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湖北省老年大学鹰台诗社洪山分社社长。《洪山诗苑》执行副主编。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认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