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我像一言不合就洒金山水的大自然簇拥着、晕染着的一个梦,幻影一般被吸引、被炫入境,走向那所宅院,推开陶瓷身世之门,走进它们的源头故事,听喻老娓娓道来,解密“CHINA”之谜。
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陶瓷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体现。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
陶瓷业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五大名窑以钧、汝、官、哥(官窑)、定(民窑.宋中后期变为官窑)为代表。
公元1280年,元朝时期,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兴起。
随后明朝时,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
宣统时窑停,解放后五窑复兴。
而我最钟情的等烟雨的天青色,喻老言是缘于800多年前,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中雨过天青,朵云散去,露出一抹典雅清润的天青色。 徽宗为之神往,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令工匠烧制天青色的瓷器。工匠们一连数日,等雨落,等雨过,看云初破,天初晴,守住那一抹青,造就了“汝窑”中天青釉色——宋代审美的巅峰色,于是让人生出无限的怜爱来。
一进门的左边,映入眼帘的是《丝绸之路》的一组陶瓷艺作,高高的玻璃罩着的走在黄沙中浩浩荡荡的驮着陶瓷的骆驼,桔黄色的探灯柔柔地打在驼队身上,画面将我拉到遥远的西域,拉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驼铃一声一声叮铛在空旷而苍茫的河西走廊上,显得格外清脆而高冷,我在心里给它取名——人在旅途。
右边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如果不是喻老点播,我们就会错过“悬壶济世”的作品,随着喻老的开播,我们才抬头发现匠心独具的“壶”悬在树上,喻老医者父母心,顿悟他也是在普渡众生。一下子在那一刻,被那壶融化了内心所有的薄凉,治愈了遭遇绝望后的不想善良。立在树下,你方能醒悟,众生皆苦,那是一棵解药树。
常言道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在馆内看到小时候下过的木质象棋,不同的是这里是陶瓷制作的,标签上赫然有声——红陶象棋:象棋模范,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千回百转令人举棋不定,世人常被贪,慎、梅、疑、慢,酒色财气、功名利禄所扰,走错一步,悔银交加,借此警示世人,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
馆中馆还有晋青瓷编钟(组)(晋瓷风格) 解说词曰:“编钟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只要是乐器,总让人想到“知音”的传说,另外,五音可以疗愈身心。
即将出馆时,瞧见一双彩色花纹的小陶瓷鞋子,端放在左侧下边的C位上,我们不解地请教喻老是不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点点头,目光炯炯有神地认可后又补加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一句:“穿着鞋走出去,胸怀天下。”终于走了一个闭环,圆了当年大学老师讲的梦:“脚不是用来丈量世界的,而是用来看世界的。”
解读喻老,祖上燕赵,生于漆水畔黄堡河东街。初时唯惊艳耀瓷,一眼万年。后北漂南游十余载, 聘职中拍,中传南广、河传等公司学府,授教历练,茅色微开,虽涉猎众多名窑珍瓷,然一知半解。寒署四季秋灯夜雨,难以释怀,唯瓷至爱。
喻德江先生感悟有三: 其一、纵有藏瓷万千,只是临时保管。陶瓷乃人类巅峰之作,文明载体理应为世人共享。 其二、瓷道亦人道。器型为人体,胎为骨,釉为肤,饰为服,款为名号,不腐不朽世间尤物。汉《论衡·物势释:初埏埴作器, 必模范为型。《说文》:模、法也。《尔雅》 范、法也。器之大美成于法度、人之善美亦为此道。 三、人之美至百年、器之美至千年万年, 着永便得魅力。 美哉,中国陶瓷!
喻老的馆藏之美,就连最后的结束语也温情儒雅,风度翩翩——国家最高领导人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
《易》日:虽瓦砾之微,实一国文野之系焉。
美哉陶瓷,一部中华文明辉煌完美的载体,是亘古至今炎黄子孙的文脉血脉。一器一皿一瓷片,承载岁月的沧桑,映现朝代的兴衰,凝结文明的基因,泥与火的神奇,彰显着古人的智慧,民族的自信。本馆展品使观者触摸历史,超时空、越千年,感知文明、敬畏古人,知法度,成教化、助人伦,美善至极。一器一物所散发传递的能量呼唤,无与伦比的美感是最高境界的摇篮。让我们守护历史根脉, 传承灿烂中华文明。
喻老的博物馆如品茗,在禅茶一味的修炼中,被醍醐灌顶。原来所有经历的苦难都是给金秋惊喜的伏笔,如花会沿途盛开,芬芳了来时的路。山有顶峰,湖有彼岸,万物皆有回转。雨季的青涩苦味,都化成金秋的甘露,七彩了博物馆,韵染了这一馆又一馆的大手笔藏品。大美无声,大爱无痕,像极了喻老那双深邃的眼神,广渺幽远,无边无涯……
楚丰华
2024.10.31
11:11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联系方式:19909195598 /19909198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