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连波
说起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是全国闻名的商业街。夏津县城也有这么一条夏津人,甚至连附近县、市商贩和顾客也知道的,商业气氛浓厚,店铺相接的步行街——新市街。 因为该街位于老县衙南面,所以原来叫县前街,由于该街店铺众多,经营商品门类齐全,1949年改为新市街。这条街上曾有一株树干中空,虬枝屈曲,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传说唐朝大将罗成曾在这棵大槐树下栓马休息过,所以人们也习惯的叫这条步行街为“大槐树街”。
新市街在夏津县城大十字街制高点北侧,东起中山路,西止西成街,长约五百米,宽约十五、六米。新市街的中心位置往南是影壁南北街,往南过了下洼街就变窄了,叫马道街,仅能容纳两辆地排车相向而行。因为影壁南北街到下洼街这一段和新市街呈丁字状相交,街长不到一百米,又与新市街同等繁华,人们也把这一段笼统地称之为新市街。据清乾隆本《夏津县志》 记载“西通县治曰县前东西街,为菜市。曰影壁前南北街为杂货市,此一邑人烟辐辏处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新市街的东口北侧拐角处是国营第二饭店,那是当时县城仅有的三、两家国营饭店之一。饭店的西邻是供销社的农资土产门市部,里面经营煤油、麻绳、镰镰刀、锨、扫帚、骡马笼头等生活、生产用品。在我印象里夏津县城唯独这里卖煤油,前来买煤油的人挺多,因为那时居家照明主要是点煤油灯。到冬天糊窗户纸时,人们也来这里买桐油。韧性大的白窗户纸用鸡毛沾着桐油刷上后呈半透明状,既增加了窗户的亮度,又不怕雨雪把窗户纸浸透。 那时候的窗户绝大多数是呈“卅”字型的老窗棂窗户,很少有玻璃窗,所以每到冬天糊窗户、糊风门子是必需的。
这个店的西侧是百货公司的一个门市部,经营布匹衣服、脸盆暖瓶等百货商品。该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算方式,顾客在柜台前挑选好自己需要的商品后,售货员不当面收钱,开好单据后将钱和单据用夹子夹好,挂在凌空的铁丝上,然后用力发出,夹子通过铁丝汇集到店里唯一的结算台,结算台工作人员负责收款找零,在单据上盖上三角形的“收讫”戳后,拿木板用力一打,单据和零钱就回到售货员的铁丝终端,核对无误后顾客就可以取走商品。 那时买布匹是需要布票的,布票是按人头配发的。孩子多,个子矮的布票就有富余,如果是没有孩子的成年人家庭,布票就不宽裕了,所以个子矮的就调侃说,我个子矮省布票。
百货商店的西面是刘氏住宅,传说中的唐朝古槐就在此地街边。上世纪七十年代 街道整修时被刨除。古槐的西侧是自来水供应处。1968年以前县城居民的饮用水都是取自各个村、街的浅井水,1968年8月,我县聘请天津凿井公司在新市街南侧打了近五百米深的机井,通过管道把水输送到路北的售水处。售水处院内靠北侧一拉溜安了五、六个供水管子,买水者在门口东侧收款处交了钱就可以去接水,然后拉走。那时用水多的单位有专人用马车或者驴车拉着铁制大水桶拉水,也有雇专人拉水的。城区居民一般是把废弃的汽油桶改造成水桶后,放在地排车上用于拉水,四关居民也有挑着水桶去买水的。那时人们喜欢早晨来取水,为的是不耽误出工干活和上班。售水处地势低,拉着水车往东去要爬坡才能到达中山街,那时感觉坡好陡。供水处北侧是连片的大湾,洒漏的水都流进了大湾。因机井水水滑,熬饭黏糊,洗衣服去污强,口感微甜,受到居民喜欢,可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自小喝深井水的原因,孩子们长大后一般都有黄色的氟癍牙,所以后来人们又买浅井水和纯净水、矿泉水喝了。南屯子、三里高庄和隋韩梁村的浅井水受到市民们的青睐,有专门卖水的人串家属院和小区卖水,有好多的人则自己骑车用塑料桶去这几个村驮水。
供水处的西侧是商业综合公司经营家具和其他商品的商店。它西面是1958年建厂的县服装厂,当时制作中山服、国防服、夹克服等服装,八十年代末改为夏津县特艺厂,1994年被县棉纺厂兼并。
服装厂的西面是明代以来的夏津县衙,老百姓俗称的老大堂。该县衙1938年被日军焚毁,日伪时期县衙搬到公贤街中段路北,现在的县委党校西。老县衙原址被改建成民宅和沿街门店。沿街门店曾是烟酒公司第一门市部,后来也做过家具店和服装大卖场。附近还有理发店、镶牙馆等门店。它们的西面是县自行车零件厂的前身,六十年代末迁到现在的华夏A区东侧,原址成为民宅。民宅西侧是阜城街南口,阜城街的西侧是当时的夏津县人民银行,现在的夏津县工商银行所在地。工商银行和对面的西关小学西侧就是西成街,西成门就在这个位置。1945年9月3日晚7时,八路军冀南六军分区19团发起总攻,用平射迫击炮轰开西成门楼后沿新市街冲进城内解放了夏津城。 现在除了工商银行还在这个位置,北面的建筑物都拆除了,开发为阳光一品小区。
新市街的南侧最东面是城关公社的农资门市部,它的西面是服装厂的门市部,其西邻是深机井房所在的小院,院落的北墙外就是几十米高的高音喇叭杆子,顶端安着朝向四面八方的大喇叭,夏津县广播站制作的时事新闻和广播节目都在这里发布。一个喇叭响全城是误解,应该是一簇喇叭响全城。在这根喇叭杆子下曾经有一个老头陪护着弱智的妻子在这里拉洋片,制作五颜六色的自行车车轴装饰物。
机井房院落的西邻小院是城关派出所,除了几辆自行车外没有其他警用车辆,仅有四、五个民警在这里办公,却管理着城关公社辖区村庄和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几万人的社会治安、户籍管理事务,当年的民警现在健在的也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
派出所的西邻是王氏住宅和茶叶店,此处的孟氏小楼是建设年代比较早的私家楼房。在这里也有一棵沿街大槐树,至今郁郁葱葱。再往西几间门市房经营五金电料和土杂商品。八十年代中期,这里拆除了一段老门店,修建了贯通新市街和下洼街的南北向的仿古建筑,里面经营日用百货和结婚用品。后来仿古街拆除后盖起了沿街商业楼,经营自行车等商品。
七十年代的新市街和影壁南北街丁字路口的东南角是食品公司的肉食店,人们在这里凭票购买猪肉。现在人们喜欢吃瘦肉,那时都想方设法托人买猪板油或者肥肉,然后炼制猪油。肉食门市部往南是国营照相馆,毕业照,证件照、全家福,欢送参军留影等等照片基本都来自这个照相馆。那时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布景是南京长江大桥,这个布景前一般照全家福和集体合影,小方桌上花瓶里插着鲜花的布景一般是照结婚照用。在三脚架支着的老式照相机后面,摄影师调整好补光灯后,撩开撘在照相机上的红布,把头探里面对焦构图,嘴里喊着一、二、三,然后捏扁手里的橡皮球底片就曝光了,三天以后就可以取照片。照相馆的对面是国营第一饭店,烹饪的都是鲁菜,油条和羊肉大葱包子的香味弥漫在影壁南北街。一饭店的西面是饮食服务公司,它的西面是狮子口街,过了狮子口街有几户住宅,住宅的西面是西关小学。
新市街是昔日夏津县城繁华的步行街,这里有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平日里购物的人络绎不绝,年节时候更是熙熙攘攘,人流如潮。站在高处望去,赶集逛街的人人头攒动,有蒙白羊肚子毛巾的农村中、老年人,还有戴灰、蓝帽子的上班族,也有戴军帽的学生,有穿大襟衣服的小脚老太太,也有围三角围巾的姑娘,还有调皮的小男孩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追逐打闹。
那时服装的色彩很单调,灰、黑、蓝是主色调,不像现在的服装五彩斑斓,式样各异。后来,新市街沿街门店几经拆除改造,除了西段路南的饮食服务公司尚有老房子外,七十年代的建筑物基本看不到了。
这条街上的门店经营门类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换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过瓷器店、玻璃店、装饰装修材料店、歌厅、小课堂、家具店、日化用品店、服装店、锁具店、五金店、自行车车行等等。 自明清到民国,自八路军在该街入城,直捣伪县政府,解放夏津城。到建国后的公私合营、企业改制、发展民营经济,到如今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几百年的历史沧桑,新市街都见证过。
现在新市街北侧的老店铺没有了,新建的沿街商住楼尚未启用,南侧店铺尚存。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将来的新市街是什么样子的?不得而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夏津县城会变得越来越繁荣,越来越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