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原王江红
毛泽东主席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颇富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书法大家。他的诗词大气磅礴,堪称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他的书法艺术亦和其生命历程及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史休戚相关。古人云“诗言志”“书者,心之迹也”,《诗情书意毛泽东》的作者、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耄耋长者刘增民,正是从“诗词”与“书法”这两个特殊视角出发,梳理伟人作品与其人生历程的关联,用饱含真情又冷静客观的笔触,品评作品神采,探寻心灵轨迹,让有血有肉、真实鲜活的伟人形象呼之欲出,让这部构思独特、别开生面的伟人诗书史读来境界壮阔而又饱含深情,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作者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站在一位条分缕析的梳理者的角度展开本书,这种对伟人生命历程的诗性书写有一定高度,视野宏大、颇具匠心。本书第一篇收录的是写于1906年秋的“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五言诗·赞天井》),最后一篇是写于1976年春的“今我来兮,杨柳依依”,时间跨度达七十年,共计79篇,包含着对亲情友情爱情各种情愫的书写,覆盖了中国革命及建设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着伟人“纯净而伟大”的灵魂,观照着国家的建设及百姓的生存,皇皇20多万字,密织着作者的敬仰之心,也唤醒了读者的阅读渴望。在作者的悉心梳理与品评之中,作品创作的背景形势、构思落笔环节的细节及完成后的影响力这些小故事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展开,又像是建构起一个独特的坐标系,那些熟悉或不那么熟悉的诗词成为其中的点,每个点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情感坐标,举重若轻地标记着一段久远的往事,那些鲜为人知、碎片化的、可能被湮灭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笔下鲜活起来,彼此独立又呼应勾连,如伟人笔下的银钩铁画,蔚为壮观。
尤其要指出的是,部分细节是普通人的认知盲点,部分内容的梳理还具备一定的学术启发性。如《自序》中,作者对毛泽东曾用的“石山”“润芝”“杨引之”等10多个名字及来历探讨了一番;《喜龙得凤》一篇中,呈现了写于1934年7月的一则韵语及其背后一个历时十年的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再如,《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篇,其句出自毛泽东学生时代撰写的一则活动通知。1915年夏,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学生干部毛泽东活用《离骚》的句式写公文,把一则组织游泳活动的启事写得十分“妖娆”。作者在探究事件前因(当年3月,一位好友易昌陶英年早逝,让青年毛泽东更加认识到强健体魄的重要性)后果(毛泽东终生热爱游泳,以游泳锻炼身体砥砺意志)的同时,相对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关于体育的思想历程。还有,对人人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雪》,作者当然高度重视,梳理了其前后脉络,围绕创作时间地点等坐标信息、发表流布路径、各界反响反应等,将毛泽东与柳亚子等民主人士的平等交往、重庆谈判时期的文采风度等囊括进来,让人们从熟悉到陌生到更熟悉,了解这一名作的来龙去脉,对作品的理解更加透彻。
其次,作者是一位富于艺术激情、兼有诗人与书法家双重身份的思考者,追寻者,其谋篇行文有暖暖的温度,有更强的“代入感”和生命意识。身为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毛泽东书法研究》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副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者在吉林、山西从政数十年,工作之余一直酷爱书法,尤喜毛体。2000年居二线后“退而不休”,凭借原有的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以弘扬毛泽东书法艺术、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宗旨,潜心于毛体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多次参加国内书法展并获奖,已先后出版《再读伟人——刘增民毛体书法作品暨创作随笔》《增民诗书翰墨情深》《增民诗书所欲心迹》《我的毛泽东书法艺术世界丛书》等。他深谙毛体书法的神韵,而且笔精墨妙,书法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家、书法爱好者广为收藏,并得到毛泽东家人的认可。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学习,深受伟人诗情书意之浸染,早已成为伟人诗书乃至生命气质的“良导体”“超导体”,所以不断有新的领悟,新的书写。作者在尾篇中写到,本书完稿时,正值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在如此节点完成书稿,不免感慨万千,挥毫赋诗一首——伟人华诞一三〇,九州高歌东方红。宏伟功业冠青史,秉公德操开世风。光辉思想安天下,无畏精神助新程。岁月悠悠情悠悠,民心永驻毛泽东。作者名字之中有个“民”字,岁月悠悠情悠悠,民心永驻毛泽东,未尝不是一种自况。书中收录了伟人的诸多墨宝,未有手迹流传世间的,则以毛体书法敬书补充,俨然银钩铁画。这样诗书并重的艺术体验,与学问家的著作迥乎不同,因而更加生动鲜活,读来血肉丰满形神皆备,许多篇什是作者“含着眼泪写出来”“愿与知者同享”,传递着满满的力量与温情。
再次,作者是一位初心不泯、笔耕不辍、心忧天下的传承者,也是党龄超过不少人年龄的老党员,耄耋之年再著书,也是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缅怀之余,更希望将伟人的功绩、思想传之长远,为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途之中的诸多挑战增添助力。面向未来,你我可以向伟人学习什么?或者说面向未来,你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对这样的问题,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思考,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其实,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必修课。作者自嘲自己及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同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通病”,同时也为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而感到“幸运和骄傲”。在这一代人心目中,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哲学头脑、调查研究、读书学习、政策策略、统战艺术、军事才华、知人善任、廉洁秉公、写诗作文、人格魅力、百姓情怀等方方面面都可圈可点,堪为领袖,而他以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身份兼工诗书,更是中国文化的幸事。我身边就有包括母亲在内的很多长辈深深折服于他多姿多彩的诗词,特别是我的仅初中毕业的母亲(1947年生),对毛泽东诗词的爱好已经渗透到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卜算子·咏梅》,她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了也不会爱上“寂寞开无主”的抒情意境,对“她在丛中笑”的大无畏英雄主义与雄健达观情怀则怀抱着朴素而热烈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就是这一代人的代言人,旗帜鲜明地代言伟人的才华和气质,代言他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深刻领会和独到见解;代言伟人精神世界的壮阔与雄健,代言已经渗透在自身血脉里的那种“强筋壮骨”的养分。你甚至可以将这本书与另一位耄耋长者宫崎骏的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对照来解读,虽然貌似两条轨道上的作品,但是都不走商业路线、不能以常规标准评判,都很有个性、需要仔细品味和深入思考,也都在传达一种深情和勇气,供你体会,供你评判,供你思考与选择。
写到这里,想起毛泽东当年最看重的唐代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这三位诗人颇有相同之点,就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幻想和浪漫情怀,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艳,意境瑰丽,也都不同程度书写了对封建统治、封建帝王的叛逆精神。这样的叛逆精神可以说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让他的人生以奋斗为底色,且“其乐无穷”。本书作者对如此壮阔的人生境界满怀敬仰与追慕,虽珠玉在前亦当仁不让,或者也是想借此鼓励一度甚嚣尘上的“躺平”“摆烂”一族,努力重构生命的主体性,以“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乐观主义及时自励,活出想要的人生。倘能如此,作者身为老共产党员的诗书担当及深情属望将更具现实意义——伟人宏词已空前,续篇更待后来人。
古人说做诗要“情来、兴来、神来”,强调创作要有激情兴致,神采神韵,诗词也好,书法也好,创作来自于生活,但绝不是生活场景的简单复制,而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好的作品一旦完成,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意愿,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更丰富多元的理解和把握。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则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书是作者对毛泽东诗书艺术的雄伟气势、深邃立意和独特风格的书写,也是对伟人前无古人、独步峰巅的大美意象、壮阔境界的一种体验模拟,徜徉其间,笔者幼时跟着母亲背诵毛泽东诗词的记忆被唤醒,恍如隐性的翅膀,带着尘俗之间心为形役的我飞翔……一念至此,更觉亲切,虽然并未经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但俨然已经是伟人诗情的一个“良导体”,遂不揣简陋写下几句,聊作结尾之用——
红旗本是含泪绣 翰墨通灵初心真
诗情书意结章句 伟人手迹镰锤魂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