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宴上的“二八席”
文/何桂军
在农村,有一种传承久远、独具民俗特色和地方风味的宴席,叫“二八席”。
据说,这“二八席”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清朝时满人流传下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一种宴席。
最初的“二八席”也许没有如今这般丰富多样的菜品,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八席”不断演变和发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想尽办法用有限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菜肴,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对宾客的尊重和热情。
后来,生活逐渐富裕,“二八席”的菜品也越来越丰富。从简单的家常菜到精心烹制的佳肴,从传统的做法到融合了新的烹饪技巧,“二八席”始终在农村的婚宴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八席”,光听名字,就透着一种质朴而大气的韵味。它由八个碟子和八个碗组成,菜品丰富多样,香气扑鼻。八个碟子里,四凉四热,荤素搭配,凉碟有肘花、猪头肉、羊肝和酱牛肉,。四个热菜则是炒菜、炒青椒、炒粉条、炒木耳等,色彩缤纷。
八个碗有两碗肉,家庭条件好的也有上三碗肉的,有豆腐泡子、丸子、海带丝、粉条、豆腐、片子。
筹备“二八席”的婚宴,东家得提前两天请总经理、副总经理,下设厨师、改刀、借家具、礼房、端盘子、支桌、烧水、烫酒、请客、做饭、洗家具等多人前来帮忙。专人负责借家具,借盘子、碗、桌子、凳子、筷子、酒壶、酒盅、铁锅等。
厨师和改刀的人员头一天,要把所有上碗的肉改好刀,要有片有丝,创好四个凉碟子,碟子里的肉要摆六寸高才行,显示出大大方方。给肉走油时,不能炸过头,得让肉的表面金黄酥脆,锁住肉的鲜嫩和香味。一碗是鲜嫩多汁的五花肉,切成条肉,那肥瘦相间的大肉片,经过精心蒸煮,变得无比软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的口感让人陶醉。另一碗是色泽深沉、香味浓郁的红烧肉块,切成块肉,每一块都饱含着浓郁的肉香,让人回味无穷。炸丸子的时候,厨房里热气腾腾,热油的香气和丸子的香味交织在一起,一个个丸子在油锅里欢快翻滚,逐渐变得金黄酥脆,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炸豆腐泡子也同样热闹非凡,一块块豆腐在油锅里迅速膨胀,变成一个个金黄的小胖子,发出“滋滋”的声响,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美味蜕变。粉条在碗里晶莹剔透,充分吸收了肉汁的鲜美和调料的香味,爽滑又劲道。海菜丝带来了大海的清新气息,清爽可口。豆腐片子朴素却美味,简单的烹饪保留了豆腐本身的鲜嫩和豆香。还有那寓意团圆美好的四喜丸子,圆润可爱,色泽红亮,象征着幸福、吉祥、团团圆圆和快乐,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各种菜都要精心切好,整整齐齐地摆放一旁,等待着结婚当天为宾客们呈上一场美味的盛宴。
婚宴桌上禁菜有:蘑菇、鸡蛋、骨头、花生米等,上蘑菇是耍蘑菇,上鸡蛋是让人滚蛋,上骨头是耍棒子骨的意思。
要是办大事,场面更是壮观。可能要准备十桌二十桌,甚至更多桌。请全村人和亲朋好友前来喝喜酒,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这份喜悦和忙碌之中。人们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宴席上那热闹非凡的场景。用土坯盘好趟子,上面放炖菜或蒸锅用的八个大铁锅,架干柴,由厨子负责炖菜和大蒸锅,经过个两多小时的蒸和炖,炖好的菜味美十足、香甜可口。
正日子当天,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婚礼结束后,由总经理安排新亲桌,每桌六人,新亲三人,陪客三人,按辈分大小安排桌次。新亲长辈岁数大的人坐在上岗,桌子是八仙桌,炕上放一桌,地上放一桌。有专人支桌,负责上菜,要求支桌人员不能抽烟,以防烟灰掉落到菜里。
开席前,先摆好四个凉碟,叫压桌,放在桌子中间。等新亲落座,陪新亲的一个是酒头,坐在右边,负责让酒,还有一人坐在左边,负责让菜倒水,叫菜头。六人坐好后,当时喝酒用的是小白色的酒盅,四盅一两酒,有用小酒壶专人烫热的酒放到桌子上,由陪新亲的人满好酒,宴席正式开始。负责端盘子的人从厨房里端上刚刚厨师炒好的热菜,边走边喊 :“菜来了,油着,慢回身,油着,慢回身——”把热菜送到每各屋里的门口,支桌的看到上热菜了,开始把桌子上的凉菜碟子由右向左转动,留出上热菜的地方,这时再把热菜从油盘里端到桌上放到上岗,负责让菜的人就开始让大家吃菜。每道菜都让客人吃头一口。让吃菜时不能说叨菜吃,要说请菜或夹菜吃,如果说叨菜吃,让人联想到鸟类啄食的样子,这是不礼貌和不尊重新亲大人了。酒头负责让酒,一口酒一口菜的,大家兴高采烈地推杯换盏大吃大喝起来。接着上第二道热菜,支桌的还是先把原来的热菜碟子挪到下边,与原来的凉盘相隔着放,再把第二道热菜放到上岗,第三道、第四道同样放到上岗。四个热菜上齐,桌子四角是凉碟子,中间是四个热碟子。全桌人一壶接一壶地喝着酒,吃着菜,说说笑笑。端盘子人的吆喝声,喝酒划拳声响遍全屋,热闹非凡,婚宴充满了浓浓的喜气。摆放每道菜的位置都有讲究,这样的摆放方式,不仅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也让辈分大的人吃菜更加方便。陪客人的时候,更是有着许多细致的规矩和热情的举动。陪新亲人要把客人陪好,让他们喝好喝足,感受到东家的热情和诚意。
接着上八碗热菜,第一道是肉,厨师通过蒸锅把肉蒸好,油盘端到屋门口,还是由支桌人把碗菜放到上岗,接着上二道菜、三道菜,直到上第六碗肉时,支桌的就喊了:“六个碗了”,意思是就要等待新郎新娘和东家由总经理领着按各桌满喜酒,满喜酒时要说吉祥话,祝福语:“新婚大喜,早生贵子,永结同心,百年好合。”这时,酒席上欢快的笑声和热闹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有时人们还会通过划拳行令,什么:“哥俩好了,五魁首,独占一,全来了——。”多种方式来喝酒劝酒,气氛热烈而欢快。第七个碗上四喜丸子,表示圆圆满满,最后上海带丝。八个碗上齐后,支桌的要把八个碟子放到桌子边上,四个凉碟放四角,四个热碟子在凉碟中间,八个碗在碟子中间,荤素搭配。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刻,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场酒席,往往从早上一直吃到中午,再从中午喝到晚上。
这“二八席”,在农村可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宴席,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它代表着农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农村生活中最为高尚的宴席。虽然那时候的人们生活简单,物质并不丰富,但在这样的宴席上,却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友情和欢乐。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分享着喜悦,那一刻,仿佛变得格外亲切和美好。
“二八席”不仅仅用在婚宴上,过年请年茶、老人过生日、孩子考学、聘姑娘等都要上“二八席”。
除了农村“二八席”外,还有“素二八席”和“海三八席”。素二八席里的肉全部用豆腐过油后做成和肉一模一样的,看上去是肉,吃到嘴里却是豆腐,这是给不吃肉的人准备的一桌素“二八席”。“海三八席”有八道菜是用海鲜做成的,鱼、虾贝类都上了。
如今,时代不断发展,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宴席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但那份淳朴和欢乐,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每当回忆起那热闹非凡的农村“二八席”,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乡情和亲情。那是岁月留下的珍贵礼物,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好回忆。
写于隆化2024年10月24日
个人简介
何桂军,男,1957年出生在隆化县七家镇三十家子村,任17年民办教师后,1991年考取隆化县师范,毕业分配到七家中学任教,从教42年,于2017年退休。
2003年自费参加承德日报社通讯员学习班后,成为《河北农民报》、《承德日报》通讯员,多年来在《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承德日报》、《承德晚报》、《隆化周报》、承德电视台、隆化电视台发表新闻稿件100余篇,专题报道10多篇,回忆录《我的母亲》发表在2023年8月28日《承德晚报》12版,摄影作品在隆化博物馆多次展出,2005年被《河北农民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2007年隆化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2015年隆回县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现任隆化县老年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