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识飘忽 托体向山阿
文/梧闽
拟挽歌辞·其三
魏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瞧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不知道您是否已然有悲秋之感。我真的有,按照佛祖的安排,也是因果轮迴定律,我退休了,也是面临生老病死的后面选项'病与死'。病得慢些,死得快而安祥…多么美好的梦!
魏晋的弦歌《拟挽歌辞》其三,陶渊明大师也曾悲叹,并且写了这么一个歌辞,我读了又读,泪流满臉,尤其是最后一句'托体同山阿'。我的小名叫阿水,山山水水…竟是我的托体,我的逝去寄托,一半气化一半入土…难道我也是一成不变的俗人吗?是的,俗不可奈的一个…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
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炸,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狠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
“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最是惜生惧死,对死亡的态度,也往往不是避而不谈,就是满怀凄凉。但在陶渊明的这组诗里我们却能看到另一种对待死亡的态度--“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魏晋古代的陶渊明,也是儒生士子出生,作为儒家弟子出仕为官彭泽令,作文仍然秉承孔子公的教诲:'不语怪力乱神'。这篇《拟挽歌辞》沒有议論肉体之外的灵魂,究竟是有还是无呢?现代人似乎正在揭开这个神秘面纱…
人生命结束后,人的意识到底会发生,生命结束是否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呢?
今天我们要分享是灵魂的量子形态,说起灵魂就不得不提及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生命?
什么才能成为生命,宇宙诞生的137亿岁月里,其中诞生的各种事物,其中比较复杂神秘的莫过于生命,那么什么是生命呢?
从生物学角度讲,生命是指一种能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来完成自己的生长繁衍新陈代谢等生物功能,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应激反应的个体,这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任何事物包括生命也都是由各种物质构成,在很多人看来,生命就是由微观的细胞、基因DNA等构成,但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完全正确的,生命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意识,意识到底是什么?
它跟暗物质一样是目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东西,任何生命都有一定的意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简单的生命体,比如细胞病毒等,还是人类这样的高级生命体,它们都有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意识的强度不同,植物、细菌等生命体的意识是非常脆弱的,而复杂的动物意识则比较强,像人类这样的高级智慧生命体,意识就更为复杂,人类作为一种高等智慧生命,意识也是最强大的,同时,人类的意识还有更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神秘生命体,所以说是由可见的物质加上不可见的神秘意识组成的一个组合,比如人类就是由我们能够看见的身体加上看不见的神秘意识组成的智慧生命,任何的生命的形态都无法逃避一个基本法则,那就是生老病死,即使是人类这样的高级智慧生命体,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一步步走向衰老,当人类走进科技时代之后,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有了科学家和强大的工具,科学界也开始试图一步步的揭开生命的奥秘。
其中之一就是罗杰庞伯斯和他的量子灵魂理论,罗杰庞伯斯英国数学物理学家是剑桥大学的博士,也是牛津大学的名誉教授,庞伯斯应提出恒星蹋缩理论,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随后他更是提出了一个科学界禁忌的话题,他认为人的灵魂会以量子形态继续存在,在1989年彭伯斯书写了一部名为黄帝新脑的书籍,在他的书中提到,现在的人工智能不管如何先进,在一点上永远也比不上一个普通的人类,这一点就是直觉,也可以理解为是灵魂或者意识,按照彭伯斯的说法,人工智能都是逻辑运算,永远也拜托不了他机械化的特点,但意识这种东西只能在量子系统中存在,人类是怎么产生意识的呢?
他认为在人的大脑之中,有许多处处于纠缠态的电子,这些电子每坍塌一次,人就会产生各种思维和思想,因为这些电子不断地坍塌而又不断的纠缠,这才产生了所谓的灵魂或者意识。听到这里还算比较科学,但接下来,他提出的理论和对灵魂的阐述却充满了一股玄学的味道,他说一个生命在陨落后,灵魂不会因此消失,它其中的量子信息并未被破坏,而且它们会离开身体重复返回宇宙,这样的解释与神话概念当中的灵魂极为相似,再通俗点来说就是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宇宙当中,按照这个说法来看,我们这个宇宙突然就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如果灵魂不灭,那他会去哪里呢?
之后科学家也做过灵魂称重实验,以及用各种特殊光线去拍摄灵魂出窍的画面,一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关于寻找灵魂的实验均以失败告终。所以众多科学家认为,灵魂或者意识并不能单独存在,例如,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级医学获得主克里克也曾研究过意识,他认为意识存在于神经细胞之中,是人类大脑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截至目前为止,这也是医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难道人在死亡后,意识就真的彻底消失了吗?
就没有科学家再次挑战灵魂这个难题吗?
还有一个现在仍在研究的就是濒死体验,而彭伯斯爵士的理念就与这个濒死体验有关,什么是濒死体验呢?
就是从一个人在遭到重创并送到医院后,一直到抢救成功之前,这段昏迷的时间被称为濒死期,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采访濒死病人,发现这些人在这段昏迷的时间里,会出现很多奇幻且类似的经历,这个就是濒死体验。比如说他们能够感受到意识离开身体,能够回顾自己的人生,有的甚至还能够看到一些已经去世的亲人,比较奇怪就是他们几乎都有灵魂出体的经历,那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些来自于天南海北的病人,为什么会有相似的体验呢?他们这些体验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这一直是濒死体验研究的一大难题,那庞伯斯是如何解释的,庞伯斯提出人类濒死体验,相当于大脑中量子计算机的一个程序,即使死亡之后仍存在于宇宙之中,也就是说他认为灵魂是一种量子物质,这种物质在离开人体后,会返回到宇宙当中,听起来可能有些难以理解,这个还要从量子力学开始说起,在量子力学中有个叫叠加态的概念,就是指一个微观量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这个量子的状态与我们的意识就十分相似,那么意识,或者说灵魂,会不会也是这种量子状态呢?
在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叫做微管的结构,这种结构广泛存在于大脑的神经元当中,就像是电线一样,而这种结构就具有量子叠加态一样的性质,也就是说,意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还有一半在宇宙之中的某个角落,后来庞伯斯也介入了这项研究,并与亚利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和麻醉学系教授哈梅罗夫共同提出了调节客观还原理论,简单点来说,就是灵魂或者说意识存在于大脑之中,微管也是一种量子形态,人在死亡后,微管失去了量子状态,但是大脑中的量子信息并没有被破坏,所以这些量子信息就漂浮起来去到了宇宙当中,在濒死体验过程中,人在苏醒之后,微管又恢复了量子状态,然后这些失去的量子信息又会重新返回到大脑之中,这个时候濒死的人会惊讶的发现,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特殊的量子体验,实际上这种量子体验,就是量子意识去到宇宙的过程中,所以庞伯斯认为,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解释的话,怎么人体死亡后,人体的意识不会消失,而且会去到宇宙的某个地方,这种情况就与我们的神话概念中的灵魂极为相似,所以也就可以模糊的将其定义为灵魂,当然至于这个量子意识到底等不等等同于灵魂,彭伯斯是没有明确承认的,只是说,他与我们之前所讲的灵魂概念十分相似,不过必须承认的是灵魂存在于宇宙中的这个概念,算是玄学上的共识,当然也因此彭伯斯才会被部分主流学界所抨击,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小脑中也存在于大量的微管结构,但是小脑受伤的人的意识却与常人并无两样,难道灵魂只存在于大脑之中吗?
所以协调客观还原理论目前依旧存在诸多争论。后来这个学说被称为是量子灵魂,有人将其称之为科学界的无稽之谈,也有不少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灵魂是否真的存在呢?
这个时候,让我们又想到了许多科学家提出的纬度理论,数学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曾提出,宇宙是多维空间,存在着11个纬度,人类存在的世界处于三维空间,而高维空间的生命想要进入低维空间,有可能身体无法降临,只能以意识的形态进行降临,科学家猜想,每一个人的灵魂有可能是高维世界在我们当前维度的一个投影,那么高维世界的灵魂为什么要来到我们这个维度,要知道在我们三维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有意识存在的,如果这个意识都是高维世界的灵魂投影,那么,它们为什么要由高纬度来到低纬度,对此有科学家猜测,高维空间的意识有可能并非是某一种生物,而是一种维持宇宙基本运行的宇宙法则。
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么就能够很好地解释,高维世界的意识为什么要冒着风险来到我们当前的三维空间,因为这是高维意识的任务,是身为宇宙法则的一种本能,这一点让我们想到了远古时期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轮回,轮回就是一种自然法则,当生命死亡之后,灵魂离开身体进入轮回转世,开始新的生命。如果是这样,那么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结,对于意识来说,每一次的结束都将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在未来,这个看似荒诞的猜测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将不再变得那么让人恐惧、让人害怕。
意识的奥秘在未来终将被科学界所破解,只有真正破解了意识的奥秘,人类才算是真正破解了生命的奥秘,或许那个时候,人类可以掌握真正的永生之术。即使生命的结束,也可能并不意味着终结,但是生前的一切都将被无情的割舍,就像传说中的过奈何桥,需要喝下孟婆汤一样,所以我们仍然要珍惜生命,美好的活在当下。
人类最伟大的研究
情绪决定人的生死
到现在为止,人类最最有意义的一个研究是哈佛大学关于人的整个健康和幸福的研究,进行了85年,到底什么决定人的长寿健康,最后结论的是95%以上的病都和情绪有关,我们情绪不好的免疫力就会低,情绪好的时候免疫力就会高,所以其实我们就知道,情绪其实决定人的生死。
长寿的秘密
心安
2019年1月27日,在德国柏林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的这天,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他就是109岁的罗伯特米尔,他也是德国最后一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当老人步履蹒跚、面带微笑地走进会场时,立刻便吸引了众多媒体和民众的目光,人们纷纷对罗伯特米尔的长寿秘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德国各大报社记者更是蜂拥而至,面对记者的不断追问,不善言辞的米尔微微一笑说出了两个字:“心安”。
1940年7月,米尔的邻居约瑟夫因是犹太人而被送进了集中营,在他临走的前一天晚上,约瑟夫将5万马克的现金托付给米尔,并恳求他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约瑟夫深知纳粹的残酷,因此选择将这笔钱秘密托付给米尔,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活着回来再报答他,望着邻居恳切的目光,米尔心生怜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答应了邻居的请求,然而,约瑟夫被带走的第二天,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抓走了,米尔对此一无所知,5万马克的现金就这样留在了米尔的手中,那一夜,米尔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为了安全起见,他将这笔钱分开存放在四家银行里,并秘密藏好存折,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妻子,生怕消息走漏,导致自己被指控倭赃罪而遭到惩罚,就这样5年过去了,直到二战结束,米尔依然没有等到邻居约瑟夫的回来,他开始怀疑,或许他们全家都已经遇难,而这笔钱也无法奉还,然而,米尔始终没有动用这笔钱,依旧静静地等待着邻居的归来。
1965年68岁的米尔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家庭危机,他与儿子共同经营的机械厂倒闭了,自己的妻子还不幸摔断了双腿,生活瞬间陷入困顿,那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米尔忽然想起了那5万马克的巨款,内心的信念开始动摇,那一夜,他又失眠了,米尔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自责之中,内心无比的煎熬,他不断的向上天忏悔,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诺言,直到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30周年的文章,作者叫安迪.约瑟夫,米尔才意识到这位作者正是邻居约瑟夫的小儿子,这意味着约瑟夫的家人并我有全部遇难,至少他的儿子还活着,然而,约瑟夫的小儿子并不知道这笔钱的存在,那一夜,米尔再一次失眠,而在那个平淡的黑夜里,米尔是喜悦的,是幸福的,是欣慰的,因为,为朋友保守了40多年的承诺终于可以兑现了,每当米尔回忆起那5万马克时,他总是感慨地说:我一生中只有三个晚上没有睡好觉,全都是因为这笔钱,虽然没有任何人知道这笔巨款的秘密,但是,我还是决定把它拿出来,拯救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
也许,这就是我一生中长寿的秘密吧!
心安,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内心的安宁与良知,才是幸福长寿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心安,是生命的出发点,也是心灵的归宿。它源于自身,对心灵、对生活的理解与包容,更体现我们内心的良知与担当,当利益和谎言蒙蔽我们心灵时,我们内心的良知也会受到朽烂与侵蚀,因为,只有良知与道德才是支撑我们内心安宁的重要基石。
中国的大师陶渊明一句'托体向山阿'诠釋了中国人逝去的愿望'入土为安',这属於肉身的安放夙願。而外国的寿星米尔的长寿秘诀'心安',讲的是活着的时候,人是有灵魂附体的,这个灵魂逝去后是否变成了量子或中微子状态的阴魂,有待后人深入挖掘揭示。而有忐忑不安的心,活着的人肯定是影响到了自己的寿命。'托体向山阿'之后,游离于肉体之外的阴魂,如果仍然带有许多生前的业障,亦是无法心安而去西方极乐世界吧!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