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喝量家底
杨自坤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少被人冷落、看不起……即使亲近的人也是如此。
动乱时期全国停课闹革命,在农村干了二年活。那时我才十四岁、身单力薄、割麦、豆、锄地。干半工即成年人工分的一半,即使这样,别人到地头了,我还被落下很多,没有人给我接力。
生产队里的地,最远处离家有三、四公里远。为了不耽误地里活计,天不亮就出工。早上和中午都是在地里吃饭,即生产队组织专人到各家去拿饭,送给自家在地里干活的人吃。
吃饭的时间到了,人们饿得翘首以待。送饭的人来了,一头挑着一桶开水,一头挑着饭筐。各人迫不及待地打开自家的饭包(有标记):条件好的有麦子、高粱、玉米烙的煎饼,咸鸭蛋、炒咸鱼、煎鸡蛋……可谓各种各样。他们在一起互相吃,有说有笑。我的饭包是老三样:瓜干煎饼、老咸菜、大蒜瓣。我就避开他们自己在一边默默地吃。但我从来不和母亲说、也不抱怨,因为我知道我的家底。
二年后上了初中也是这样。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带麦煎饼、咸鸭蛋……他们经常也和老师一样去学校食堂、买来香喷喷的饭菜一起吃。他们即使叫我一起吃,我也不去,因为我没有办法回报。母亲给我带了瓜干煎饼和瓜干。我在学校的花费控制在一天1.5分钱,即晚饭学校食堂蒸瓜干加工费一分钱,早上、中午喝开水半分钱(一分钱买四马勺开水),每个学期的助学金(二元)基本就够了。
换上军装能吃饱饭了。军列到兰州,全体新兵下车在站台上整齐站立。等候接兵的苟连长给我们训话:我们是去新疆的,行程还不到一半……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怪不得那么神秘地说我们是特种兵、在家不说去哪里。很多战友情绪低落,有的甚至哭鼻子。
我反而不难过。只要能吃饱饭,去哪里不一样?当兵意味着什么?还用明说吗?!
我当即在日记本上写下:听说去艰苦的环境去,我高兴极了,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不是唱高调,而是发自内心的。接兵排长涂顺生看到我的日记,念给新兵战友们听。我的腰杆挺直了,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
入伍第一年的新兵每个月是六元津贴,我们特种兵每个月是八元。除了买香皂、牙膏、牙刷、寄信等简单的开支外,攒够十元钱我就寄回家。虽然钱不多,也能解家里燃眉之急。有的战友和领导周末一起打扑克、还经常输钱。领导家属、孩子来部队了,买上水果、糖块等去看望,我做不到。
他们看不懂我:你再能干也不如和领导处好关系!我也看不懂他们,有那个时间不如看书学习,钻研医疗技术,何必荒废时光呢?!
复员上班后每到周末,那些双职工、独生子女的老师,经常聚在一起打扑克、喝酒熬到很晚,次日睡大觉。我不能入伙还得劳作,因为我是单职工、家庭负担重。
社会交往也是这样:有几次我在家设酒场,孩子们吃不上饭饿着肚子就上学了。因为三十多年前的规矩是把客人放在第一位,客人不吃饭,孩子们不能上桌吃饭菜。
后来我就不再干那种委屈家人和孩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傻事了。
听老伴说她十四五岁时,岳父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瓜干送给朋友了,一家人没有吃的了。无奈至极,岳母抱着一岁多的妹妹,带着她外出讨饭。要了稀的充饥,要了干的带回家给奶奶吃。为了多要点饭,她和母亲分开要。曾经有一次,一群恶狗🐕扑上来了,她用讨饭棍抵挡,棍子被狗咬断了三截……事后娘俩抱头痛哭一场。
岳父岳母去世十多年了,他们一生吃了很多苦。至今我对岳父的行为不理解:咱何必把自己家里仅有的瓜干送给别人呢?这舍己为人的壮举我做不到。
我有个朋友,他奉行仗义疏财、哥们义气!只要朋友开口借钱,即使家里没有也应承,他再向别人借钱给朋友。总之不能丢了面子。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五月天,我和孩子们一起从临沂车站下车后、去临沂市工业学校。有几公里远、且是上坡。和一位三轮车夫谈价格,他最低要五元钱,孩子们讲价只给三元,不然我们不坐。看我们要走,他说就三元吧。他吃力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后就走了,我追上了他。孩子们问:爸爸你是不是把那两元钱给补上了?我说:是的,咱们坐车他蹬车,多么不容易啊!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送走了双方的父母,又完成了子女的事。
每当遇到靠出苦力生活的人们啊,我就看到了我昨天的影子。从小养成的食谱即粗茶淡饭,至今也感觉分外香。对于公益事业我也很爱好,为此杨九楼理事会还给我封了个荣誉会长。
我对孩子们的教育理念是:不成才、成人也可以。这个社会饿死的人少,撑死的人多。官当多大是大?钱挣多少是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参考资料:
《都市头条》24—05—31我当兵的故事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杨自坤:1952年生,笔名:沂河岸边,临沂市作协会员,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副主任中医师,全球执业中医师联合会会员,杨九楼理事会荣誉会长。
1970年冬,作为特种兵,服役国防科委在新疆罗布泊的第二十一核试验基地。
自幼酷爱文学。从戎入医门,先后在部队受嘉奖、立功、入党。
1996年入编中华特色名医辞典、并入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应邀参加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研讨会。
2010年就读临沭县老年大学文学班。
2012年先后在《沭水诗社》发表作品:《上大学》《母逝十年祭》《卖豆腐》《贺女儿读研》《游台湾》
2022年5月15日在临沂客户端发表《灵性的小黄猫》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