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作为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闽南语“靠兵礼”这一词在泉州台商投资区这一特定的区域是一句习俗用语。其来历和传说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中,在泉州台商投资沿海一带与百姓之间建立了深厚情谊和佣军爱民故事有关。
相传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三宝太监郑和总兵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到泉州后渚港候风,泊舟期间,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驻扎在百崎、后港、下按、张坂沿海一带,他们的军事素养、英勇事迹和无畏的精神,当地百姓深感敬佩。为了支持和配合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第五次下西洋,在驻军期间,当地百姓自始至终,定时每间隔几天不间断,为海军士兵提供食物、淡水等物资,抒写着当地百姓与明朝海军爱军拥民的精彩故事,当时人们把这种拥军行为称为“靠兵礼”。意思是百姓靠近和学习海军的礼素,海军士兵靠近百姓的礼貌,士兵对当地官员的敬礼,把海军、当地官员、百姓互为互敬、互礼互助精神表现得淋离尽致。后来台商区这一带为纪念郑和三宝的丰功伟绩和爱兵爱民的道德行为,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琅山、垵头,张坂上塘等地建了三宝宫奉祀三宝太监郑和,作为航海安全的保护神。每当岀海和归来,初一、十五,过年过节或自家有添丁进财这里的百姓都带着祭品到三宝宫“靠兵礼”烧香、点烛、烧金纸祭拜郑和三宝祈求平安。后来这一带常规祭敬其它神明也叫“靠兵礼”一直沿用至今。
在郑和海军第五次下西洋驻军其间,当地百姓还为他们修缮船只、提供导航信息等。与此同时海军士兵参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帮助百姓防控台风等自然灾害。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的百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些故事传颂为佳话。百姓们对郑和海军士兵的敬仰之情,体现在他们为海军提供的各种支持和援助。
郑和下西洋时,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拥军故事,在明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故事不仅彰显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引用,成为激励人们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
闽南语“靠兵礼”的来历和传说它源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闽南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听到的“靠兵礼”闽南方言的广意解释。这种方言不仅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还带有历史典故语言的印迹,因此类似这样的方言被誉为“历史典故的活化石”。
闽南文化则以其独特的民俗传统和生活方式而闻名。例如闽南方言“靠兵礼”就是闽南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这种敬神活动不仅体现了闽南人的信仰和闽南文化的传承,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交礼仪。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地域“靠兵礼”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社会信仰活动。虽然“靠兵礼”这一词汇在闽南语中可能并不常见或广为人知,但我们可以从闽南文化和语言的丰富性中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靠兵礼”这一词汇诉说着诸多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已是泉州台商投资区特定区域的俚语习俗用语,充分揭示其来历和传说。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和探索郑和文化。
【作者简介】曾耀聪,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台商投资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惠安县第十八届人代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