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史楼、杨院两村分家 讲述 成宗武 整理 周文化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原陈庄乡史楼、杨院两个行政村分开,已经三十多年了。
我叫成宗武,今年81岁,住泌阳县古城办事处史楼居委马庄。我自1966年至1993年,任陈庄人民公社史楼生产大队干部和陈庄乡史楼村委干部,先后任各职一直到党支部书记。再次从1998年至2001年,复任史楼村党支部书记。因此,见证、参与了史楼、杨院两村分家过程。
1983年,陈庄人民公社党委贯彻落实泌阳县委泌发(1983)62号文件精神:行政区域不变,撤销公社建制,将公社改为乡。建立乡党委、乡政府、乡经联社三套班子。同时,史楼生产大队改为史楼村民委员会,下辖的生产队改为村民组。
1995年前,广大农村从社会主义集体化,已经转变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生产计划,农民是想种啥种啥,啥赚钱种啥。随后,国家还进行着各种改革,还有“从监狱里找能人”的说法。怀恨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少数人,还利用“计划生育”、“统筹提留”等,向执行上级政策的基层干部泼脏水。大队一级基层组织,思想认识受到影响,工作内容从形式到实质,都受到了弱化。另外,随着当时形势,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干部,都产生了吃喝的不正之风。上级来客招待喝,平时工作自己喝,群众有事请着喝。以至于刹吃喝风,成了各级领导苍白无力的老生常谈,老百姓深恶痛绝。特别是基层乡村,更为明显,几乎每一个村委,都欠招待费数万元甚至十数万元。
1998年前后,陈庄乡史楼行政村,当时也和全国一样,经济没有发展,计划生育工作阻力大,干群关系不好,工作难以推动。当时的几年,村委换了几任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李功峰、王天印、、、、、、等几人都曾主持工作,没有明显起色、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乡党委书记王富贵找我谈话,鉴于当前史楼农村工作形势,让我复出、任村党支部书记,维持、运行一下史楼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日常工作。我曾推辞,但最终碍于领导面子,加上自己也没有其它事情,考虑还能再为父老乡亲出一点力,就撑起了史楼行政村的工作。村委工作就是一个小政府。大到国家政策,小到邻里关系,真是千头万绪!虽然为家乡父老乡亲出了一点力,但也曾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个别想占小便宜的人;也曾因为个别家庭矛盾不愿赡养老人,得罪不懂孝道的年轻人;也曾因为保证村组干部工资,得罪追逼吃喝账的饭店老板。
工作了一段时间,应该是1999年,我根据当时史楼行政村实际情况,向乡党委提出了“分开村委”的建议。因为,全县各乡先后都有分村的先例。党委同意了我的提议。
具体分村的实施过程,乡党委十分重视,党委书记王富贵亲自到村安排、指导;党委副书记曹恒有、党委委员陈传东、周富亮等多次到村开展工作;具体负责是乡司法所长汪春跃。
两村区域的划分,以“沟”为界。发源于盘古山的“羊角河”,由于水流匮乏,到了史楼村境,已成了沟。沟东为史楼村委;沟西为杨院村委。
原来集体的链轨拖拉机,已经处理掉办电了。
学校,因原已由杨院迁址西史楼,则属史楼辖。
卫生所财产,按药铺时存药品底子计价,按当时总人口,平均分配。
债权,基本没有;债务,经充分协商,各自承担。
村委分开后,两村分别经上级党委批准,建立了村党支部;选举产生了村委领导班子。由于时间久远,两村的领导班子情况可能欠准:
史楼村委 党支部书记 成宗武,村委会主任 李功峰, 党支部副书记 乔栓成,秘书 李明记,妇联主任 吕书焕,民兵连长 高辉起。
杨院村委 党支部书记 石太山,村委会主任 何长江,
后,张三妮,秘书 徐永太,妇联主任 李大霞,民兵连长、治安主任 王天景。
在这里说明一个情况,关于分村委,县政府有一个2000年104号文件,说史楼和本乡大岗村委,分别划出新村委。其实是,文件发的晚,是经过评估、审议、决定、传达等程序,有一个时间差。从下面我们划归县城的文件时间,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是 1998年12月分开的。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2012)19号文件显示,据省民政厅“豫民行批(2011)73号”文件精神,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泌阳县盘古乡史楼行政村,整建制划归县城区管辖,实行城市管理体制。
2011年 ,据泌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8号文件,古城办事处史楼村委,改为史楼居民委员会。
分村后大概一年多时间,自己考虑到年事渐高,事务繁杂,加上已经基本理顺村委工作,就不再干了。
这就是我了解的当时分村情况。
2024年国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