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
吕海玲
如果有一篇散文能让你读到潸然泪下,那一定是朱自清的《背影》。
那会读书真的是死记硬背,完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回首,自己已到中年!
不要低头,因为他曾经把你高高的举过头顶,也许你从来为让他骄傲,但你一直是她的珍宝。
你呢?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懂!有一种无能为力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初读不懂《背影》情,懂时已是影中人。初读《背影》为人子,在学堂,虽有师解,人不知其意。再读《背影》已为人父母,历心酸,甘苦自知,其意自明。
读懂《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父母子女一场是一个背影慢慢弯下,另一个背影慢慢挺立起来,是一场生命的交接。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虽是八年后写给父亲怀念的文章,更是与原生家庭和解的治愈范文,如果说他第一次流泪里有对祖母的怀念,也有对父亲金屋藏娇背叛母亲祖母气死家庭支离破碎的怨恨,第二次流泪,是深沉的对父爱的感动。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有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读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思念我的爷爷奶奶。面对亲情没有人只有爱没有恨。也绝对不会只有恨没有爱,究其一生在纠缠中,在爱恨情仇中裹挟、碾压,直至和解,才能解脱。
死了的亲人依然活在我们心里,肉身虽已消失,音容笑貌在某事某刻某个特定鲜活的重现在眼前,历历在目,抹不去,躲不过。
母亲的爱是肉眼可见的,父亲的爱只能用心去体会,但世间还有多少父子还深陷在怨恨之中不能自拔!
父爱无言却厚重如山。初读不解文字中的深意,再读已是热泪两行。
此去一路,要多加小心。夜里不要贪睡。北方天寒,注意不要着凉。到学校了托人带个信,我这就放心了。
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转头却看到,父亲蹒跚的穿过铁路,双手撑在月台上,费力地向上爬,最朴实的文字,最细小微处的描写,读来牵动着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这一场送别看哭了无数人,这一幕也是我们每个年少时读书被父母送别时的场景,诸多叮咛,唯恐疏漏,我亦又看见爷爷奶奶和叔父送我去读书的当年,仿佛如昨,令人疚心。年少不懂亲情深,读懂已物是人非。
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如果父母子女间多些体谅,也许一切都能化解。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父母不仅养育了我们,也在塑造着我们,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背影是蹒跚的略显笨拙的,却击中了我们的心,他用最朴素的语言,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不善言辞朴素而深厚的父亲的形象。
没有《背影》朱自清到死都不会原谅父亲,满满的怨恨,父子决裂八年。在尽十年的不相念亲情的枷锁中煎熬。最终在文字中自我疗愈,写下背影,就是在泪花下和文字里的父亲和解,不是原谅,而是释然了。
想起车站送别及买橘子的背影中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心底在柔软的亲情被触动,想起很多年前的父子亲情,在收到父亲信件时,知道这些年过得一点都不好,人也老了,身体也不好了,还告诉你自己死期将至,一种异样的感情在朱自清和父亲的内心中同时升起,泪如雨下,提笔写下《背影》。
一个你记恨了很久很久的一个人,在向你示弱,是不是心里五味杂陈!再读已是文中人,这个慢慢老了的背影,就是一个已经远去了的过去,让过去过去,活在当下,是放下对父亲怨恨的执念,也是解脱自己的牵绊,不仅在怀念里表达父爱,更是关于和解、原谅、释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