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 曲直忠奸 孰与评说
文/杨君
段祺瑞,字芝泉,1865年(清同治四年)3月6日生于庐州府六安县太平集(今六安市金安区卅铺镇太平村)迤北故居,他是中国政坛清末民初继袁世凯之后的又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人物。
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是一个地地道道在家种地的农民,祖父段佩早年曾与同乡刘铭传(后官至第一任巡抚)一起贩过私盐,办过团练,征剿捻军,官至淮军头领,领兵在外。段祺瑞从小深得祖父段佩的喜爱,年仅7岁就将他带在身边,让他到宿迁兵营附近的私塾读书。1879年(清光绪二十二年)4月,段佩去世,16岁的段祺瑞,迫于生计,不得不停止学业,带着仅有的-块银元从合肥步行2000余里,到山东威海投奔任淮军管带的叔父段从德,被收留在军营中任一低级职务。1885年,李鸿章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同时也是最大的陆军军事学校北洋武备学堂。招收学员时,段祺瑞被录取在炮兵科,成为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员。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加之其祖父、叔父都是淮军将领,深得同是合肥人的李鸿章的赏识。1887年(清光绪十二年)11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在该校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
1888年(清光绪十三年)冬,段祺瑞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赴德国留学,以官费入柏林学校,学习一年半炮兵。接着,由于李鸿章的关照单独被送到德国克虏伯炮厂实习,半年后段祺瑞学成回国,担任北洋军械局委员之职。1891年(清光绪十六年),被调到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算学和炮学教官。
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所建造的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亦被歼灭殆尽。淮军后起之秀袁世凯久使朝鲜,为人精明强干,在军事上亦经过多年磨练,小站练兵后,李鸿章保举他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羽翼逐渐丰滿,又有军力作为支持,受到清廷的顾忌。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病死,袁世凯欲行新政,搞了一些改革措施,以宣统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为首的皇族成员欲杀死袁氏,幸得段祺瑞假造兵变,才救了他一命。不久,三岁的溥仪继位,手握大权的载沣将袁世凯削职为民,赶回老家河南彰德,段祺瑞却因督办北洋陆军军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又领衔侍郎,外放任江北提督。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革命党领导的武昌起义首获成功,清廷形势汲汲可危,急派军前往镇压。可是这派去的军队不听指挥,迫使清廷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任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并负责对付革命军。
袁世凯二度出山,旋即让段祺瑞出任湖广总督,兼领北洋第一军进攻武昌。段祺瑞秉承袁世凯意旨,打打停停,和他形成互动,配合默契。革命党实力终得已保存。
在此之时,孙中山对袁作出承诺,如他能逼退清廷,结束清朝统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就可由他担任。袁世凯权欲熏心,心里想的就是这个,他佩服孙逸仙对自己的了解,就像钻到他肚子里看过一样,便欣然同意。于是一场由他执导,由段祺瑞负责全面实施的逼宫大戏便在紫禁城拉开帷幕:段祺瑞先联名北洋集团46名高级将领向清廷发出通电,强烈要求清廷颁发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1912年(民国二年)2月5日,段祺瑞率第一军8名主将通电,宣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并将前敌司令部由湖北孝感迁回河北保定,公然对清廷实行兵谏。
清廷重用袁世凯,原是指望他去镇压共和,未想他不但未能如期扑灭武昌革命,反贻虎为患,和革命党人串通一气,建立起了统一战线,穿上了连裆裤,以革命共和思想“颇有不可遏之势” 为名,调过头来紧咬一口,以此要了清廷的命。每念及此,隆裕皇太后和载沣等实际掌权的大臣们,无不凄然心寒,这才明白袁世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悔恨当初没让载沣一枪毙了他,结束了他的狗命。现在他把刀把子架在这些人的脖子上,他为刀俎,我为鱼肉,不听从他看来绝对不行,“好汉不吃眼前亏” ,为了保住性命,计议再三,1812年(民国二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宣统的母亲)不得不代替溥仪下了退位诏书。这场大逼宫,段祺瑞始终冲在最前面,雷厉风行,毫不迟疑和有丝毫故虑,以军人的勇敢和果断,施行霹雳手段,像一头狮子扑向猎物,紧紧咬住它的喉咙,不给它以丝毫还手反扑喘息的机会,直至让其彻底毙命。为此,段祺瑞理所当然地博得了“一造共和” 的美誉。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就任陆军总长一职。1913年,段祺瑞一度代理总理,积极参予袁世凯打击内阁反对势力及革命党人的活动,向德国借款2亿两白银,购买军火,调兵遣将,镇压二次革命。于此同时,又以押解方式,将副总统兼领湖北都督的黎元洪“迎接” 入京。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卖国的“二+一条” 要求,多数内阁要员主张向日本妥协,段祺瑞、冯国璋坚决反对。袁世凯否定了段祺瑞的意见,加快复辟步伐,将段祺瑞极力排斥在外,让他被迫称病退居北京西山。
1915年8月,全国拉开了“要求实行帝制,请袁世凯登基”的序幕,段祺瑞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反对。他说:“项城帝制自为的迹象,已渐显露………如果拥项城登基,将何以面对国人?恐怕《二十四史》中,找不出这样的人物吧!所以论公,我即使死也不会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言。”在对待袁世凯称帝这一问题上,段祺瑞始终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不顾吉凶安危,决不苟且附和众议。这表明了段祺瑞其时看待历史和大局的头脑,比袁世凯清醒。他早年留学欧洲,西方的文明和制度,使他认识到中国不能再走老路,只有共和才符合潮流和人心。其次,他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坚持或反对,绝不模棱两可,或屈服于权势,或考虑安危。在这一点上,他也是做得很到位的,堪称可贵。
【作者简介】:姓名杨君,又名杨群,安徽省六安市人。近年创作小说、散文、随笔等文,见于《分水岭》、《皖人春秋》、《首都文学》、《胶东文学》、《三秦文学》、《作家视野》、《老丫文苑》、《湘西美文》、百度《百家号》等文学网站微刊、纸刊。编著《古代名人传奇百人经典》由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