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何凤 2024年09月14日 12:33 陕西
我家在汉中留坝,住地离张良庙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张良跨过千年飘然孑立桥上,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在春日明媚的阳光里,我便向祠中走去。

张良庙傍山依水,庙宇占地417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69平方米,现存楼、殿、亭、阁、室、有56间房舍,共大小九院,碑刻102通,摩崖石刻51块,匾额62面,楹联58副,是秦汉社会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庙宇古朴典雅,终年云雾缭绕,庙前一水紫金河和庙后一河韦陀河成为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的紫柏松挺拔苍翠。二水轻流低吟,如琴如诉张良的神韵;鸟语清脆,空 谷传音在凤凰山前汇聚一条青羊河悠扬奔褒河汉水远去;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迭现,云雾飘渺,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

来到山前,祠为青砖灰瓦,青砖砌成山门,抬头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祠”5个朱红大字,大门刻着一副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上联赞锥秦壮举,下联赞黄石公授书。两侧扇形门诗句:“除去朝簪别汉家,赤松相伴烟云霞;如今已得全身计,不是他年博浪沙”,诗句相得宜章,妙句勾画出张良的业绩和人品。

牌楼下面这块石碑,是清道光元年工部侍郎程恩泽书“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昭示了巍峨神奇紫柏山是张良的功成身退后的辟谷处。西汉建国之时正是张良隐退之时,他只管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麓,日与百姓为伍,躬耕田亩;夜与琴书相伴,悟道参禅。

穿过门楼,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桥,名曰“进履桥”,木质结构,回廊构架。我踏立在桥上,此刻悄然飘下一片落叶,悠悠的姿态似乎带着春的叹息,让我魂游到2千年前的张良。《史记》《汉书》对他记载大致相同,张良,本姓姬,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后,20岁左右的姬公子图谋恢复韩国,立志要报国恨家仇,未来得及葬弟而散尽家产,四处求能杀死秦王的刺客。多年后沧海郡一位力士愿为他效劳,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东游,子房与力士便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锥击秦始皇,结果击中副驾,力士被擒后撞树而死,死前没有供出他,力士像落叶样无声的轻息,子房逃亡至下邳时,更名为张良。张良这一锥在秦始皇和世人心里所惊起的不仅仅是一点反抗的涟漪,而是惊涛骇浪,人人震惊。

张良面对椎击秦始皇的失败,力士的被擒,也曾怅然若失,默默叹息漫步时,却在圯桥遇见黄石公。黄石公为了考验张良的人品和才智,故意将鞋子掉在桥下,吩咐张良拾上来,还叫他亲自跪地为他穿鞋,如此反复三次,张良虽有不解,但出于尊重爱护老者,顺从照做获得黄石公“孺子可教也”的青睐;同时老者相约张良5日后的黎明在圯桥上再见面。张良如约而至,可一连两次都迟到了,并被老者批评不该比他来的晚,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进圯桥,等待黄石公到来。黄石公为了奖励张良的这种韧性、耐性和毅力,授给他—部周文王遗著《太公兵法》,并嘱咐说“读此书可作帝王者师,十年后可兴天下。”

张良在艰难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读,面对《素书》给他以生命启示的翠绿,他抹去痛苦、日夜苦读,吸收书中精华,重塑自我的超越智慧,十年后参加反秦始皇起义,做刘邦的谋士。楚汉战争期间,他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最后歼灭秦军策略。他充盈着一泓生命之绿,胸中澎湃着一派朝气,佐策入关、智斗鸿门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虚抚韩彭,谏都关中等奇谋帮助刘邦夺得汉室天下。刘邦曾称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入关汉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苏留城为留侯。刘邦即位不久,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而张良则急流勇退、辞汉万户,来到征战时途经相中紫柏山隐身辟谷修行,与赤松子而游,公元前185年死去,享年72岁。张良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功勋卓著,平平安安,善始善终,是古今成功者的楷模,世人心中的英雄神仙。

《 史记.留侯列传》叙将张良、黄石公、和赤松子时加入了奇幻色彩,东汉时期张道陵开创五斗米教,自称是张良的第八代孙,将其三位纳入道教体系。张道陵后来入蜀地传道教,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第十代孙张鲁,通过传道最终成为“汉中王”,统治汉中地区数十年。在这期间,张鲁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在紫柏山中建庙奉祠,名为“天师堂”。后渐渐迁于山下,名为“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现在最早的遗址已无法考证。从那时起,紫柏山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昭明文选》叙“宋时皇帝重修,盖其时最盛”。《紫柏山免粮记》碑文载:“隋唐末古庙列,名与五台蓬峨并崇,盛于宋、极于明”。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代监察院御史赵贞吉经过紫柏山,叩拜张良,见庙宇简陋,道士衣衫褴褛,生活困难,捐拨白金整修,回京后奏请圣上,免除凤县杂徭,解除庙宇苛捐之苦,归还道家清修场所,(1571年)赵贞吉升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告老回乡(四川),经过紫柏山时,进庙讲学,并题《怀山好》词碑,曾一度称“碑亭寺”。
现在庙宇为明清后重建,《汉中府志》载:“子房山、留侯洞与此山之留侯庙,盖皆汉代天师堂之遗迹;后人不得其庙之故,逐为辟谷之说”。《留坝厅志》叙康熙三十二年(1693)腾天绶在汉中康熙二十五年(1686—1998年)任知府其间的笔墨 :“北出云栈,过紫柏山麓,石碑上书曰: 汉留侯张子房辟谷处。……..梦三人…一人不语,其二人曰:此即功成身退四字君…余坐忆梦,其一人为子房无疑,其二人倘所谓黄石公、赤松子非也。……夫子房授书黄石,从游赤松,人皆知之。其一生立身行事,自布衣为帝者师,复为布衣,隐身变化,道合老子。…….余生平景仰子房之品,并企慕赤松、黄石之高风,今乃梦寐见之。故建立庙貌,以祭祀三先生,而盖伦其道书之。”这段笔墨记载了腾天绶在明末战乱已毁的庙宇遗址上,重建汉张留侯祠的原由和时间,始成现在“汉张留侯祠”初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兵部尚书于成龙出京城途经紫柏山留侯祠,看见道人看守香火,回京时再经过此地,发现留侯圣像改换成了佛像,道人换成了僧人,问其故,知悉僧人霸道,将道人逐出而占,于成龙一怒之下将僧人逐出,重修大殿、重塑张良等塑像,并亲书“相国神仙”四字匾额悬殿宇之上,请潘一良道士任庙中住持。
现在庙宇在清建筑基础上修修补补,张良庙历经时代战火的洗礼,风雨飘摇时,总有爱张良者和追崇张良文化者不惜一切甚至生命像阳光一样屡次庇佑呵护照耀才得以保存至今。汉张留侯祠在阳光中成长,现在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成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想到这我看了一眼溪水边的垂柳,不由的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这叹息融在风中,化为一缕春意绵绵的温风,落叶无声的飘落,怅然中,对春的忠诚全写在新绿的枝头,仿佛这着张良庙宇。这座庙宇的建筑设计,进门是进履桥,顶级是授书楼,不由得想到建造者的深意,他除了告诉我们做人要像张良一样尊师重道外,还淋漓尽致的释全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至高无上的。读它,可以让布衣者变成为帝王之师;读它,还可以预知未来,让人看破红尘;读它,可以远离世事纷争,让你平安度过余生;读它,可以成为世世代代受人敬仰的英雄神仙,在这尘世中谁又不向往这种人生境界呢?
看进履桥下溪水潺潺,三月灿烂的桃花瓣,在风中飘落随溪水流向远方,但张良文化却在这紫柏山雾中萦绕升腾,张良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桥,已经枯朽。时值清晨,祠庙中寥无一人,我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进履桥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平台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