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不搞农业 今后是个大问题
文/房方
闲来无事,喜欢回到渭北高原的农村故乡小住,耳闻目睹了目前农村潜在的危机是: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影响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以我村为例,全村总人口两千多人,疫情期间,经过多次核酸检测,终于摸清了全村有常住人口约七百余人左右,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外务工经商,许多家庭连小孩也带在外地上学,由于学生流失严重,曾经的一所村办完全小学也停办了。仅有的百十名劳动力,大部分年龄都在五六十岁左右,有的老人无力经营土地了,只得将承包田,再转包出去,仅靠承包费和养老金维持生计。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已成为乡村振兴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制约瓶颈。
我国农业院士袁隆平先生,生前早有预言:“年轻人不搞农业,今后是个大问题。”给“三农”工作敲响了警钟。为了将这一大问题,变成小问题。最近笔者在微信上看到“走出的女博士:种地10年,年收入1500万”。博士名叫石焉,是80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博,师从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之后,又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后,主攻农林经济,曾在美国考察过csa农场模式。可以说在学术领域她早已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但她为了实践和回答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大问题,和爱人程存旺毅然选择了有着“北京最美乡村”称号的北京市顺义区柳庄村,甘当农民,践行对生态农业的信仰,创办生态农场,石焉正在努力把全国的生态农场连城一个大网,让从“分享农场”走出去的年轻农民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乡村要振兴,必须依靠人才来振兴。而从农村走出去的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毕业后都喜欢在城里务工经商,不愿回到农村创业当农民,导致多数农村常住人口大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小孩,使农村缺乏生机与活力,土地的潜力和效益难以实现最大化,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缓慢。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和思想文化素质低下,才是新时代农村发展潜在的最大危机。时下,如果我们的广大农村有大批、有文化,有胆识、有魄力的青壮年农民返乡,扎根农村,发扬老一辈农民勤俭持家的精神,用新的知识和理念再反哺农业,象石焉夫妇那样,扎根农村,使用新技术,科学种田,生产健康安全食品,在农村创办生态农场、幼儿园、养老院等项目,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农村不比成里差,美丽幸福靠大家”的美好家园就一定能实现。
希望从这一现象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对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问题,尤其是缺乏懂农业、善经营的人才问题能够引起关注。
2024年11月1日于秦都
作者简介:房喜坤,笔名房方,在职研究生,陕西旬邑人,陕西省作协、散文学会、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协,诗词、诗歌学会会员,《世界文学》《检察文学》签约作家。有作品见于有关纸媒和网络媒体,出版个人诗文集《岁月留痕》《春晖等寸草》。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