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田园风采(三则)
高连君
一、吃鲈鱼 找张万里
——记翟家镇王营鲈鱼养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地上流传着:“要吃米,找万里”的民谣,是因为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率先在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大丰收,老百姓吃上了白米饭。如今临邑县翟家镇,又在全省率先引进了鲈鱼圈养技术,味道鲜美的鲈鱼,成为翟家镇老百姓致富的渠道,得到实惠的翟家镇老百姓,又流传出一句:“要吃鲈鱼,找张万里”的民谣。

翟家镇王营村,在党委政府的的引领下科学养鱼,巨型鱼缸一次可养殖三千尾鲈鱼,新技术助力乡村振兴。“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技术是一种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全新绿色养殖技术,由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何旭刚发明,并获得国家专利,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之一。
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既有务实精神又有科学的眼光,对翟家镇科学致富深思熟虑,认真学习外地科技致富的路子,开创翟家镇科学发展新途径。当看到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养鱼的新方法后,于2021年5月,率领一班人亲自到华中农业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对接引进此技术项目,何旭刚教授被张万里科学进取精神、诚恳务实态度所感动,马上与翟家镇签订了项目转让合同。项目启动后,翟家镇立即派出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学习技术。随即,建设起鲈鱼圈养绿色高效循环示范基地。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引领群众前行致远,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发展集体经济,是党委方向引领的重要抓手,所以必须要抓住特色发展机遇。翟家镇王营村淡水鲈鱼养殖项目,是翟家镇镇利用沉睡资源进行特色产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2021年5月,翟家镇党委政府在王营村盘活了50余亩的闲置坑塘,引进社会资本成立“碧园春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零排放淡水鲈鱼养殖。

该基地位于占地约85亩,其中鱼塘4个水面50亩、台田35亩。基地每组圈养设施包括圈养桶、尾水处理桶等桶设备,每桶产鱼2000余斤。在提高鱼品质的基础上,一亩产量相当于常规养殖亩均的四倍。
圈养模式固废排出效率高达90%以上,养殖固废资源化再利用,粪便经过三组净化后,可直接作为果树及玉米有机肥料使用。同时可减少水资源消耗和面源污染,实现清水养殖、清洁生产,产品药残和土腥味低,可达到国家绿色标准。
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捕捞强度大、投喂不精准。这种圈养技术节能、省地,一个圈养桶能放3000尾鲈鱼,相当于一亩多的散养池塘,易于捕捞,饲料投喂一个人也能轻松搞定。圈养桶可保持24小时持续增氧,为鲈鱼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王营村已建成了16个圈养桶,一个圈养桶年产量在10000斤左右,纯收益在3万元左右。2022年结合市水产局“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新建16个养殖桶,32个圈养桶。王营村鲈鱼养殖基地又新建水培蔬菜大棚1座,占地2.5亩。鲤鱼、白鲢鱼养殖池20亩,莲藕养殖4亩,实现了养殖基地的生态循环。由碧园春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向村集体交纳水面承包费380元/亩,设备使用费用10万元/年,全部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20余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集体经济倍增势壮大。
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说:“一个圈养桶一年可养殖两茬,每个圈养桶产量约为4000斤。一个圈养桶的总产值可达8万元,利润在3万元左右。王营村这些圈养桶,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目前,他们已经注册商标‘宅家味道’。接下来,我们将提高这一项目的综合效益,以点带面,多点发力,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张书记为翟家镇描绘了科学致富的蓝图。
“要吃鲈鱼,找张万里。”这一民谣,是翟家镇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高度褒奖!是翟家镇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具体体现!简单的话语,聚焦了民心民意。
写于2022年5月6日
二、 黄花韵采 乡村振兴
—— 记理合务镇黄花菜大丰收
理合务镇三百亩黄花菜,正含苞待放,金黄色的黄花,像给大地铺展了一层黄金绸缎,在微风吹拂下熠熠闪光,夕阳西下,天空飘逸着五彩云霞,正映射着三百亩黄花,此时,天地一色,相互辉映,给古老的理合务镇披上了美丽的锦绣!为理合务镇绘就了一幅金色的丰收图画!
理合务镇从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在经过市场考察和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田寨村和孙天赐村共同流转土地300亩,两个村党支部书记发起成立了临邑陈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的模式发展黄花菜种植,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黄花菜是一年种植、多年收获植物,种植成本低,对土质要求低,又没有病虫害,当季黄花菜采摘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分株或者扦插的方式得到黄花菜种苗,产量可逐年增加。今年正值黄花菜第三年盛产期,预计亩产鲜菜能达到1500公斤以上,按照市场收购价每公斤5.2元计算,亩均纯收益在2000元左右,可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采摘期每天还可吸纳附近60余名村民前来务工,一个采摘期平均每人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

为方便存储黄花菜,该镇建设了1200立方米的气调库,同时引进烘干设备制成干菜后再包装销售,既延长了产业链条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小小黄花菜发展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黄金产业”。 黄花菜种植与产业链延申的这一举措,既为集体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又为农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践行了党中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指导方针。
初过鹿角第一关,果然幽境出尘寰,古黄河万里波涛孕育了千年古镇临邑理合务;鹅黄嫩蕊随风摇曳,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这里是理合务镇的黄花菜种植基地。
黄花菜又名“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古人远行前,会在母亲居住的北堂,种下萱草,希望母亲看到萱草后,能忘却烦忧,减少思念之苦。而现如今,这一朵朵母亲花,成了理合务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花花”。理合务镇党委书记王中玮说:我们将进一步拓展黄花菜种植面积,和产业链的延申,以及其他特色产业的开发,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引领百姓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以一首鹧鸪天记之:
鹧鸪天 黄花之乡
沃野平川景色新,和合小镇逸芳芬。
黄花萱草丰收望,彩画田园一片金。
舒碧叶,映霞云,微橙暖色倍温馨。
钟情萱草思慈母,致富康庄感党恩。
写于2022年7月16日
三、菊花飘香 兴农启航
——记孟寺镇周韩村百亩菊花园
国庆旅游何处去?临邑孟寺最宜人。
菊花遍地映霞彩,香气氤氲倍温馨。
孟寺镇周韩村的百亩菊花田,频频引来不少人驻足观赏,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远处蓝天白云,近处绿树红房,菊叶郁郁葱葱,菊园一片金黄。有的星星点点,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烂漫,菊园飘逸芬芳。
现在如此美景令人留恋忘返,但仅仅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该村以“三类地”开发利用工作为契机,完成了“变废为宝”的革新,近百亩的荒芜场院和废旧宅基被村“两委”有效整理,通过分包到户,盘活了闲置资源,真是让废地长出了金子。让一块块“废地”得到了唤醒和复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群众增益、集体收益、农村受益、入股得益”。
周韩村党支部先后多次召开“三资”清理推进会议,大力开展“三资三清”,仅用两周就完成土地整理和实测,丈量出土地100亩、清理空闲宅基地11处,通过对新增资产资源发包,开展北京菊种植,每亩地收取租金收益400元/年,每年可为集体增收4万元。该村在“三类地”上的改革探索,激活了长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土地,不仅充实了集体经济的“家底”,提升了“造血”功能, 还为老百姓开启了致富的源泉。 周韩村通过与临邑县鑫梦实农村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聚力“三资”清理,突出“清、实、稳”,变闲置、低效资源为有效经营资产,多渠道筹集“为民股份”本金,将分红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实现了集体利益得到维护、发展活力全面增强,切实增强了农村的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村企合作共赢。

国庆节前夕,孟寺镇周韩村上百亩的北京菊迎风盛开。菊花具有自然生长好,病虫害少,耐干旱等特性,平时管理根本不占功夫,使得老百姓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就可以轻松管理菊花园。有文化的农民兄弟高兴地调侃: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悠乐田园”。孟寺镇党委书记刘振祥说:北京菊的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让菊花销路有了保障。每亩产量预计1000斤,每斤收购价3元,平均可增收近30万元。2022年是试种植,积累了经验,将来在全镇铺开,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威信。
随着周韩村“花海”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游客纷纷打电话进行咨询。“三类地”的清理,不仅实现了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村庄环境也大为改善,国庆假期,周韩村“花海”将成为临邑县和周边县市区的旅游休闲地。

孟寺镇周韩村的实践,是加快“三类地”开发利用、实现多方受益的典范,有利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提高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源头活水”。
鹧鸪天 孟寺菊苑咏十月秋深稻粟香,千花凋谢淡疏光。红枫绚烂层林赤,金菊霓裳遍野黄。休眠地,废芜荒,垦荒利用改田良。九华绽放添丰韵,孟寺兴农正启航。
写于2022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