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耸立的紫帽山,它与清源山、朋山、罗裳山一道,并称为“泉州四大山”。紫帽山,恰似一位沉睡千年的智者,被时光赋予了无尽的神秘。那常常缭绕于山顶的紫云,恰似一顶如梦如幻的紫冠,轻轻巧巧地覆于山巅,赋予这座山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仿若从古老神话中走来,每一寸土地都似乎在低诉着往昔的故事,每一道山褶里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传说。
紫帽山上的“心”字石刻传说,宛如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民谣,在山间的风里轻轻传唱。那些星罗棋布于山间的“心”字,仿若修道者遗落于尘世的神秘符号。相传,若有谁能将山中所有的“心”字一一寻得,便能挣脱尘世的羁绊,超凡入仙。这是一种怎样充满魅惑的传说啊,仿若一道来自远古的神秘旨意,引得无数人在山间穿梭探寻。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拨开重重叠叠的枝叶,目光在每一块山石上仔细搜寻,只为触摸那隐匿于岁月长河深处的神秘力量,感受那可能通往仙境的微弱气息。
在紫帽山诸多的神秘之处中,山中的金粟洞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文化明珠。它静静地镶嵌在这座古老的山中,历经岁月的风雨洗礼,朝代的更迭变迁,却始终散发着迷人的光辉。那光辉,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往昔的岁月,也吸引着后来者不断探寻它的奥秘,去揭开那层层叠叠包裹着的历史与文化的面纱。
追溯往昔的悠悠岁月,时光的指针拨回到唐朝时期。彼时,这片土地上矗立着一座道观,那是道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象征。在这座道观之中,有一位被尊称为元德真人的得道之人。一日,一位泉州的客商,心怀对远方财富的憧憬,踏上了前往河南洛阳经商的路途。在洛阳的街头巷尾,他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一位道士。这位道士手中握着一封信,眼神中带着托付与信任,请求客商将这封信带往紫帽山,交给元德真人。客商是个守信之人,在完成商业事务之后,便带着这封信登上了紫帽山,将书信恭恭敬敬地送到了元德真人的手中。元德真人心中满是感激,从道观中取出半升稻谷赠予客商。客商并未多想,带着稻谷踏上了归程。当他回到家中,满心好奇地打开包裹稻谷的布袋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原本普普通通的稻谷,竟然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间化为熠熠生辉的金子。这等奇事,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不久之后,这件事便传进了宋宁宗赵扩的耳朵里,不禁龙颜大悦,御笔一挥,赐名此地为“金粟之洞”。自此,金粟洞的声名如同潮水一般,迅速向四面八方蔓延开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典故,这座道观被人们满怀敬意地称为“金粟崇真观”。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元朝之后,世事变幻,这座曾经的道观,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渐渐发生了转变,它开始演变为佛教寺院。这一转变,恰似两种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的一次悄然握手,融合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那横额之上苍劲有力的“金粟洞”三个字,背后也有着一段佳话。据说这三个字是清末举人、祖籍东石小麦山的曾遒所书。那笔触之间仿佛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金粟洞的往昔与今朝。金粟洞周围留存的道家遗迹,宛如历史这位巨人留下的深深足迹,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默默坚守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它名称背后那悠远而又神奇的渊源。
还有一种说法,据如今的住持释宗纯法师讲述,那是一段充满着机缘与禅意的故事。在遥远的河南洛阳,有一位开山祖师,他心怀对佛法的虔诚与对山水的热爱,踏上了云游四方的旅程。当他的脚步踏入泉州这片土地时,紫帽山那秀丽迷人的风景如同磁石一般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在山中寻觅良久,终于找到一个山洞,宛如寻得了一处心灵的归宿,便在此处潜心修行。此时,有一位名叫郑文叔的员外,他为人善良且对佛法充满敬畏之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紫帽山,与这位禅师多次接触之后,被禅师的高深佛法和超凡气度所折服,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与善念,于是便拜禅师为师,皈依三宝。郑员外不仅在心灵上寻求到了寄托,更是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佛法的尊崇。他倾尽自己的家财,只为建设这个山中的道场。而之所以取名为金粟洞,是因为禅师在这个洞中修行之时,供奉着金粟如来,这个名字便由此而来。如今我们看到的金粟洞现存建筑,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僧觉津住持修建的。这座建筑宛如一位优雅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散发着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所特有的古朴韵味。那翘起的燕尾脊,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斑驳的墙面,像是岁月镌刻的史书,每一道痕迹都记录着这里的变迁与发展。
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期。如满法师住持金粟洞,在艰难的时世里,他以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开辟出一片茶园。那茶园就像是寺院生存的希望之田,每一株茶树都承载着维持寺院运转的使命。在如满法师的精心照料下,茶树绿意盎然,茶叶采摘、制作,而后换取寺院所需的物资,支撑着这座古老寺院的日常开销。然而,那个时代的动荡如汹涌的洪流,无情地冲击着世间的一切安宁。金粟洞这座古老的寺院也未能幸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曾经宁静的佛堂或许被战火惊扰,精美的建筑构件可能被损毁,寺院的墙壁或许也留下了岁月斑驳的痕迹。但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岁月的风雨虽然猛烈,却未能将它彻底摧毁。终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如同给金粟洞带来了新生的甘露。这座古老的寺院如枯木逢春一般,开始重新焕发生机。1989年,心月姑怀着一颗虔诚而坚定的心,发愿重修大殿。她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积极筹资。在她的努力下,不仅大殿得以重新修缮,还筹资修建了凌霄塔和补陀岩。凌霄塔高高耸立,宛如一位屹立不倒的卫士,守护着金粟洞这片神圣的土地;补陀岩也在重新修建后,更显庄严宁静,成为金粟洞又一独特的景致。
九十年代,宗纯法师接过寺院发展的重任。他深知交通对于寺院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带领众人修筑盘山公路。那盘山公路就像一条蜿蜒的丝带,镶嵌在紫帽山的山间。公路的修筑过程充满艰辛,一锹一铲都倾注着众人的心血,但它的建成彻底改善了寺院的交通条件。从此,金粟洞不再是隐匿于深山难以到达的地方,更多的人能够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感受它的魅力。如今的金粟洞,宛如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智者,现存建筑多为清末风格。主殿庄严肃穆,供奉着华严三圣与地藏菩萨。那华严三圣像慈悲而祥和,仿佛在静静地俯瞰着世间众生;地藏菩萨像则散发着无尽的慈悲,让人在瞻仰之际,心生敬畏与安宁。寺内石刻丰富多样,每一处石刻都像是历史的镌刻者,记录着往昔的岁月。而那闻名的“心”字石刻,更是独具魅力。它仿佛是一颗跳动的禅心,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让人们在凝视的瞬间,能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澄澈。
紫帽山的景色美不胜收,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在天地间徐徐展开。凌霄塔、石鼓峰、补陀岩等名胜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凌霄塔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耀下,塔影投射在山间,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石鼓峰就像一个沉默的巨人,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它那奇特的形状,像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雕琢而成;补陀岩则与周围的绿树青山融为一体,岩下的花草随风摇曳,宛如仙境一般。
今日的金粟洞,在住持宗纯法师的引领下,宛如一颗重焕生机的文化之星。它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个重视佛教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文化殿堂。在这里,僧人们诵经礼佛,传承着千年的佛教文化,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同时,金粟洞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温暖和希望,成为晋江宗教文化的重要胜地。
走进金粟洞,仿佛走进了一段悠长的历史长河。那洞内的一砖一瓦,都像是岁月的使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沧桑。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都会被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沉醉,沉浸在这千年的历史沉淀之中。人们在这里,既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领略到自然景观的美妙绝伦,仿佛在历史与现实、宗教与自然之间穿梭,心灵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作者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丝海听涛》等四部散文集,长篇小说《都市猎蝠》,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
